09

2024-04

【乌鲁木齐市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科研经理二三事

资料来源: 作者: 浏览量: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如何当好农业科研经理?农业科研经理又如何服务现代农业?近几年,新疆农业科学院不断派驻青年骨干挂职企业锻炼,让科研项目更接地气,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

一周来,本报全媒体记者分别连线或现场采访了三位该院挂职人员,他们不但扎根田间地头,还进农田、搞培训、做品种示范推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科研人员的担当与使命。

张磊:田间手把手教技术员干农活

脚沾泥土,手撷芬芳。

“土还有点湿,得再过三四天才能整地。” 8日上午,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粮食作物抗逆创新团队成员张磊来到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蹲在地里指导公司技术人员冯智浩查看土地墒情,并安排后期农事操作。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粮食作物抗逆创新团队成员张磊来到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蹲在地里捧起一把土,查看土地墒情。记者江斌伟摄

这片试验田40余亩,主要做小麦和玉米的品种展示、资源鉴定和抗旱鉴定,即将在田间种植几百份玉米种质资源。

常年扎根在田间地头,进农田、搞培训、做推广……2023年初,作为青年骨干,张磊被派驻该公司挂职,任科研管理部科研主管。

此时,地面有些许潮湿,张磊的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土,他毫不介意。只见他先用手刨开表层浮土,再用小铲子掏出地下20多厘米深的土壤,用手捏紧成团,接着,他把土壤团拿到离地约1米高的位置松手,自然落下,还是团状。

张磊接着说,土壤团状,说明饱墒,土壤含水量大。如果均匀散开说明墒情好,下一步工作就是土地平整耕作。

见此,作为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研究院科研专员,冯智浩点点头,并记下土地平整的“六字”标准,即墒、平、松、碎、净、齐。

冯智浩说,玉米抗旱性鉴定试验的关键是播种出苗,只有严格操作下来的土地才能确保鉴定结果精准,“这些活以前我们是凭感觉干,有了专家手把手教,心里真踏实。”

挂职近一年来,冯智浩跟着张磊,从田间规划、田间性状调查、浇水施肥等一一从头学起。他说,“比如以前我们量玉米株高和穗位,只盯着玉米棒,但实际上要测量到穗柄,需要学习的太多啦。”

挂职期间,张磊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公司技术人员完成玉米抗旱鉴定试验。在项目管理方面,撰写项目预验收报告等材料、合作框架协议,建设管理办法5项、流程3项及相关要求方案2项。

“张老师理论和实操经验丰富,帮公司建立科研体系,促进公司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研发水平,我们有信心在新品种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管理部部长陈微林说。

丁银灯:帮企业建种质资源管理制度

麦苗青青,拔节向上。

7日一早,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小麦育种家泽普基地,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疆冬麦育种团队成员丁银灯蹲在田间仔细查看苗情。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小麦育种家泽普基地,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疆冬麦育种团队成员丁银灯(右)在田间仔细查看苗情。记者江斌伟摄

“小麦已经进入拔节的生长关键期,长得壮。这几天忙完,我再抽空回公司看看。”盯着眼前有三十厘米高的麦苗,丁银灯说道。

丁银灯今年32岁,一年有200多天在南疆的田间地头忙碌。2023年初,也作为青年骨干被单位派往喀什地区疏勒县,在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挂职锻炼,统筹该公司试验站新品种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及科研项目申报执行。

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种业公司,集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及市场营销服务于一体。这片400多亩的育种试验田,种有26000多份种质资源。他特意绕到一块麦田前,心里挂念着挂职公司从山东一家科研单位引进的一批小麦资源。

丁银灯说:“这些小麦种质资源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等特性,今年计划应用到杂交组配之中,创制优异后备育种材料,给挂职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科研人员挂职公司,新疆九丰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贵直言是科研单位送来“及时雨”,帮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自2013年公司成立,双方就开展合作,近两年在人员交流、品种资源、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张贵说,此前公司在育种方面以引进其他单位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主,并未建立新品种选育流程。丁银灯到来后,手把手带着大家做小麦杂交,建立健全公司冬小麦、玉米田间试验调查及种质资源管理制度及标准,制定内部标准2项,为公司开展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农业科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所以我们不仅要到田间地头,还要深入企业,了解农业科技发展最需要什么。然后在育种方面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丁银灯说。

刘恩良:当好企业和专家的“勤务兵”

今年2月,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新疆特色粮食作物创新团队首席刘恩良被自治区党委选派,赴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挂职锻炼,任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新疆特色粮食作物创新团队首席刘恩良也加入挂职行列,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来到田间做农业技术指导。受访者提供

最近,刘恩良正在谋划一件事,就是针对农高区产业发展需求,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加工团队,开展杂粮农产品加工与利用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他的工作方案中,计划通过以燕麦、黑小麦、鹰嘴豆、谷子等特色粮食作物新品种为原料,研发杂粮方便食品,改善食用品质,适应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为特色粮食作物开拓广阔销售空间。

不仅如此,由于有刘恩良牵线搭桥,还帮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难题。

昌吉农高区作为全国9家农高区之一,全疆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其中,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一家新兴企业,承担了园区的智慧棉田项目,但是由于项目接手不久,如何制定棉花的高产水肥一体化方案等技术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实施项目中的一个难点。前不久刘恩良去企业调研后,很快联系到该院土壤肥料和棉花创新团队,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助力项目顺利实施。

刘恩良今年40岁,2010年进入新疆农业科学院,长期从事粮食生产、作物栽培等实用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等工作。这些年来,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新疆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利用茎尖培养植株高效再生的方法,使再生效率达80.0%以上,培养时间缩短到20多天。

实际上,这是刘恩良挂职短短2个月的几个工作剪影。眼下正是春耕关键时期,刘恩良每天都要调研农场和涉农企业,保障生产要素供给。

“科研要奔着田间去,也要深入到企业,将复杂技术简单化,让成果‘百姓化’,才能让科技在田野里生金。”刘恩良说,后期,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当好企业和专家的“勤务兵”,推动更多科技人才资源在农高区集聚、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在农高区转化交易、更多高端优质项目在农高区落地实施,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上一条:【央广网】一缕春色杏花开 果农授粉盼丰收

下一条:【乌鲁木齐晚报】博物志·芳名 | “药草皇后”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