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10月4日正午,一抹淡淡的阳光透过防虫网,洒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马铃薯网室中。
“快来闻闻,马铃薯花还有香味,我种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说道。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和同事杨茹薇在网室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话音刚落,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也蹲下身子去闻一株正在绽放着白色花朵的马铃薯,“是啊,确实很香,少见,我们要好好研究观察记录它们的这一特性。”
仔细看,东侧育苗盘上,两株马铃薯正绽放独特白花:左侧花瓣边缘带细微绒毛,清雅香气绵长;右侧花朵饱满,香气更为浓郁,原来这是引进的野生资源,也是野生马铃薯“花香差异化” 的典型特征。
仔细观看,网室内不止白色薯花,还有淡红色、紫色品种,它们花期长达一个多月,既是育种“信号塔”,也让整个网室清香四溢。

马铃薯花开,淡雅别致,透着淡淡的香味,分外迷人。记者江斌伟摄
网室中央,一排排育苗盘整齐排列,盒内圆润饱满的马铃薯原原种泛着基质的光泽。这是刘易和杨茹薇忙碌了又一个生产季的成果之一。
此处种植的是来自150余份引进种质资源的优选结果,多数马铃薯单果重5克到 20克,大小均匀,适合后续育种试验。
“原原种是马铃薯育种的‘基础芯片’,纯度高、抗病性强。” 刘易拿起一份紫色花植株结出的原原种介绍,他们收集的10余份国外野生种质资源,携带栽培种没有的抗旱、抗晚疫病等抗逆基因,通过杂交能导入新品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展示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单果重5克到20克,大小均匀,适合后续育种试验。记者江斌伟摄
刘易认为,这些花期长,兼具丰产特性的品种,还特别适配庭院经济,市民种在阳台、庭院,既能赏多彩薯花,又能收新鲜马铃薯。目前团队已选育出3个适合推广的品种,计划联合地方农业部门试点。
说话间,两人又投入种质资源整理。彩色薯花散发着独特香味,操作台上标注清晰的原原种,正孕育着马铃薯产业新希望。科研人员以专业与坚守,在这“种质宝库”里,为我国马铃薯种业创新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