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三代人接力一甲子 一颗葡萄甜透岁月

时间:2025-10-09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秋日的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试验基地(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品质调控岗位核心试验基地),阳光透过藤蔓间隙洒下斑驳光影,新郁葡萄的艳红与阳光玫瑰的翠绿缀满枝头。

  
  近几日,已退休的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潘明启漫步其间,指尖轻轻抚过粗壮的葡萄藤,自治区农科院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员张雯、副研究员韩守安相伴左右。听他讲述藏在葡萄架下的往事,讲述第一代科研人杨承时研究员的拓荒故事,不仅勾勒出新疆葡萄科研从“一人单打独斗”到“多团队协同攻坚”的发展脉络,更翻开三代科研人接力守护往昔,让新疆葡萄甜透岁月的过往。

  一人拓荒,戈壁荒滩播下第一颗科研火种
  “当年杨承时老师带着我们在吐鲁番建试验点,条件比现在苦多了。”潘明启停下脚步,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又看见几十年前的景象。
  那时试验点选在吐鲁番的小山村里,没有规整试验田,大家用土坯垒田埂,靠人力一锹一锹翻地,一天下来手上满是水泡;喝的是涝坝水,烧开后还飘着一层杂质,可杨承时从未抱怨过。
  这位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后来曾任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理事长的专家,始终把品种研究放在首位,是当时新疆葡萄界公认的标杆人物。
  1985年到1986年,杨承时带领团队在品种园对180多个葡萄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集中观测研究。没有数码相机,潘明启等人就用铅笔一笔一画记录果实形状、叶片纹路;没有专业糖分检测仪,就靠嘴尝,酸甜度、果肉质感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甚至会按不同季节、调不同光圈,用胶卷相机拍摄叶片特征,只为更精准地区分品种。

2002年,几名科研人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试验园进行观摩活动。右1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潘明启,右3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承时。受访者提供

  杨承时的科研远见,在当时便已凸显。他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呼吁新疆发展葡萄酒产业,还曾在国际上发现赤霉素对无核白葡萄具有显著膨果效果,在市面上买不到成品药剂的情况下,他当即决定:“咱们自己发酵生产。”
  他带着团队用稻壳、米糠做原料,每天守在发酵池边测温度、调湿度,标定活性后便指导农民使用,最终让无核白葡萄品质提升、更易储运。
  新疆葡萄产区发展到底怎么样?杨承时带着团队跑遍吐鲁番、阿克苏等主要产区,一一摸清全疆葡萄产区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唠家常、聊难题,解决品种、树形、果实调控、病虫害防控、安全越冬、节水等生产问题,晚上就住在老乡家土炕上。
  “老师常说,不踩遍田间地头,哪能摸清葡萄的脾气?”潘明启回忆道,这份“接地气”的态度,也影响了他后来40年的科研路。那些年收集的产区土壤、气候数据,后来都成了科研“宝贝资料”。
  斗转星移,如今,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品质调控岗位(依据《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品质调控岗位.doc》)已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66亩试验基地,收集保存的葡萄鲜食、酿酒及砧木品种300余份,建设1120平方米日光温室,添置10余台套农机设备。
  潘明启看着眼前景象,不由感慨道:“杨老师当年的心愿,现在都一步步实现了。”

  搭建“厂字形”葡萄架,40年守护亲手种下的园子

  “这片园子是我们亲手开荒种下的。”谈及与葡萄园的羁绊,潘明启满是感慨。

  1984年从石河子农学院(现石河子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新疆葡萄研究,师从杨承时,从大学毕业到老师退休,20多年相处里,他早已把老师的科研精神刻进骨子里,更练就一身“识葡辨病”硬本领,无需等到挂果,单看叶片,他便能精准判断葡萄品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潘明启正在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漫步园间,他随手摘下一片叶子,指尖抚过叶缘锯齿,目光扫过叶脉分布,便能脱口而出:“这是新郁,你看它叶片基部呈心形,叶缘锯齿较钝,叶脉间还带淡紫红色晕;旁边那片叶尖更尖、锯齿更锋利的,叶背有密集绒毛是阳光玫瑰。”

  每一个品种叶片特征,早已像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这是他40年里每天蹲守田间,对比记录180多个品种叶片纹路、形状、颜色后,练就的“火眼金睛”。

  杨承时退休后,潘明启正式接过葡萄科研的接力棒,新疆葡萄科研力量也从“一人”慢慢壮大为“小型团队”。

  他曾无数次带着团队,在非果期走遍园子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观察叶片是否有斑点、卷曲、失绿,甚至叶片上绒毛的变化,提前预判病虫害,制定精准防治方案,“我们团队成员都得练就这个本领,一代代传下去。”

  多年工作中,他始终记得老师“品种特性决定管理措施”教导,把品种资源视作“葡萄产业的根”。如今试验基地的这座葡萄园,就是他带着团队一点点扩种而来,收集的300多个品种里,既有无核白等新疆传统品种,也有新引进品种,通过高位嫁接实现第二年结果,观察两三年后再确定是否推广。

  “最困难的十年,没有专门的葡萄科研项目,我带着3个年轻助手,靠为各县做技术服务维持研究。”潘明启蹲下身,指着葡萄根部土壤说道。

  那时候,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品种园,记录180多个品种的萌芽期、挂果期;没有仪器就靠经验,没有经费就自己动手修农具,靠这点支持勉强保住了品种园。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中断品种观测,每天清晨准时来到园子,把各个品种生长数据、环境温湿度变化、糖分积累等,认真填写在笔记本上。这些泛黄的笔记,至今仍在为葡萄科研提供参考。

  作为曾连续9年被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聘为新疆林果(葡萄)产业科技支持首席专家的研究者,潘明启还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适配新疆独特光热条件、给后续机械化生产铺路。

  最令自治区农科院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张雯等人佩服的是,潘明启大胆打破传统“爬架子种植模式”,探索“顺沟倾斜水平龙干”树形(后被称为“厂字型”树形)。

  “没有现成方案就自己画图,参数不合适就反复试种,风沙吹倒架体就重新加固,历经五年、十几次失败,这项技术终于稳定成型,获得自治区专利发明三等奖,推广后帮种植户‘省了人工,还有助于提高果实品质’。”张雯说道。

  潘明启对产业始终保持清醒:前几年种植阳光玫瑰出现热潮,他曾向主管部门提出“不建议新疆大规模发展”,理由是新疆空气干燥导致无核率低,土壤偏碱使果粒色泽不均,且品种带病毒、粗放管理易绝产。

  后来事实印证他的判断,如今阳光玫瑰逐渐褪去光环,部分果农已替换栽种新品种。

  “科研要坚持不懈持续开展,技术要一步步扎实研发,品种要一个个选准评价筛选,不能急功近利。”潘明启常对团队成员说。

  众人攻坚,让“甜蜜事业”结出硕果

  “潘老师,现在咱们科研力量更强了。”身旁的张雯接过话茬,作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品质调控岗位科学家,她比谁都清楚团队如今的实力。

  她常常既要盯田间试验,又要统筹团队研究方向,有时刚在温室里记录完葡萄新品种生长数据,又要赶回实验室处理检测报告,但很少见她露疲态,感染人的笑声时常在果园响起。

自治区农科院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张雯在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在硕士研究生周雅萱的眼中,“张老师清瘦的身子里藏着用不完的劲”。
  如今,张雯所在创新团队已有11人,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3名,博士6名、博士后1名,今年新引进1名青年博士,形成“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品质调控-加工研发”完整研究链条。
  团队不仅延续着前辈“扎根田间”传统,更在品种优化上不断突破,如针对新郁葡萄,团队同步开展有核精品果与无核精品果2个产品类型调控处理试验。
  几人沿着葡萄架边走边聊,韩守安顺手摘下一个套着白色果袋的新郁葡萄果穗,张雯小心解开袋口,椭圆形紫红色葡萄立刻闪着光亮,“这些处理反应特别好,不仅无核率高,颜色更鲜亮。”
  说话间,潘明启捻起一颗葡萄尝了尝,点头称赞“甜度刚好,口感酥脆”。
  近几年团队还通过杂交育种反复筛选,选出近10个口感清甜、果形饱满、外观鲜亮的优良单株。
  “未来这些新品系推向市场,消费者就能吃到更优质的新疆葡萄。”自治区农科院葡萄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副研究员王敏对今后葡萄产业的发展,满怀憧憬。

2002年,几名科研人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试验园进行观摩活动。受访者提供

  从潘明启当年“靠一把剪子指导生产”,到现在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结合实验室检测与田间实践,研究基因变化机理以调控葡萄生长,新疆葡萄科研已迈入新阶段。
  负责试验基地管理的韩守安,只要在园子总会在这片园子里转几圈:“基地的事耽误不得,试验数据一点都不能错。”
  当日,他蹲在葡萄架下,手里拿着电子秤,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串新郁葡萄称重,表盘上数字停在498克。
  “以前大家觉得果穗越大越好,有的一串达到1公斤多,其实不然。”韩守安说。
  如今,通过几十年努力,团队基本把一串果穗重量控制在500克左右,刚好能满足三口之家一次食用需求。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葡萄创新团队副研究员韩守安正在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乌鲁木齐北疆葡萄种质资源与果园生态新疆野外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该站依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建立,组建15人团队投入研究。在前期积累之上,目前研发形成“无核翠宝设施栽培花果管理关键技术”,初步筛选出2个可在北疆推广的高品质鲜食葡萄品种。
  潘明启曾担忧,新疆虽是我国重要葡萄产区,但传统品种占比高、新品种引进慢、栽培技术落后,与国内其他地方高速发展的产业相比优势渐弱。
  而今,创新团队、果实品质调控岗位、野外观测研究站三大平台联动,从品种筛选到技术推广,从实验室检测到田间示范,正一步步实现他“充分利用新疆光热足、空气干燥的天然优势,生产出外观佳、品质优、绿色健康的精品果品”的心愿。  
  从杨承时于荒滩播下科研火种,到潘明启40年执着坚守,再到张雯、韩守安等团队成员并肩协同攻坚,三代人扎根边疆、薪火相传,终让新疆葡萄甜透岁月。

  葡萄架下的传承,是最动人的科研答卷

  三代科研人扎根新疆书写的葡萄科研故事,远比葡萄本身更“甜”。从杨承时用土坯垒田、嘴尝糖分的拓荒,到潘明启40年守护品种园、攻克“厂字形”树形的坚守,再到张雯团队构建全链条研究的攻坚,他们把实验室搬在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戈壁荒滩。

  这份传承,藏在“不踩遍地头就摸不清葡萄脾气”的务实里,藏在经费短缺仍坚持记录数据的执着中,更藏在拒绝盲目跟风、坚持科学判断的清醒间。他们守的不仅是一片葡萄园,更是农业科研的火种;传的不只是技术经验,更是“把论文写进大地”的科研精神。

  新疆葡萄甜透岁月的背后,是三代人“接力赛”般的坚守。这种扎根一方、薪火相传的科研态度,正是农业发展的底气,更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最该珍视的“甜蜜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