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国庆中秋假期,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场芝麻试验田里,一片忙碌。
放眼望去,连片的芝麻植株已褪去青涩,大多数蒴果已渐渐成熟,从翠绿转为浅黄,饱满地缀在枝头,风一吹便轻轻晃动。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雷中华俯身穿梭在田垄间,仔细查看每一片区域的成熟进度,为即将到来的机械化采收做最后准备。

田间的芝麻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记者江斌伟摄
雷中华紧盯的是新疆芝麻全程机械化栽培示范项目。该项目旨在破解芝麻传统人工采收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通过引进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搭配配套种植技术,推动新疆芝麻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
当前,新疆芝麻产业正迎来发展新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新疆已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芝麻产区,但此前因缺乏宜机收品种和技术,产业发展受限。雷中华团队引入的豫芝620等新品种,打破了这一瓶颈。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雷中华在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田间的这些芝麻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既抗倒伏又抗落粒,成熟后可直接通过联合收割机完成收割、脱粒,为全程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在试验田内,雷中华随手从长势最旺的一垄上,摘下一个已泛黄的芝麻蒴果,指尖轻轻一捏,果壳便脆生生地裂开一道缝,黑亮饱满的芝麻粒顺势滚落掌心。他摊开手仔细端详:“你看这籽粒,色泽油亮、颗粒均匀,说明成熟度刚好。现在田里大多数芝麻都到了这个状态,就等着选个好天气启动采收。”

正在陆续成熟中的芝麻。记者江斌伟摄
说着,他又俯身拨开比人高的芝麻枝秆,逐株确认。
“少数晚播的还稍嫩点,但整体进度没问题,得精准把控采收时间,确保大多数成熟的芝麻不跑粒、不减产。”雷中华说,今年试验田的芝麻机械化采收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预计采收效率将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每亩还能减少成本约100元。
芝麻虽颗粒小巧,却是“营养宝库”,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钙、铁及维生素E等,既能榨取优质食用油,也可加工成芝麻糊、芝麻酥等食品,在食品工业和日常饮食中应用广泛。 假期期间,雷中华以坚守守护着“大多数已经渐渐成熟”的丰收希望,助力新疆芝麻产业提质增效,让 “芝麻开花节节高” 的美好寓意在田间地头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