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建院70周年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部相关负责同志与媒体记者就“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的经验举措”进行了交流。据介绍,截至目前,自治区农科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模式、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方式迈上新台阶,为新疆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成果转化总体成效方面,“十四五”以来,农科院遵循“创新立院、改革兴院、开放办院、人才强院、品牌亮院”办院方针,与地方政府、企业保持稳固合作关系,成果转化模式持续完善。近三年全院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位收入近1.5亿元。其中,“源棉8号”转让收入500万元,加工番茄新品种转让495万元,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许可497万元,打造出一批成为新疆农业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产品的优质成果。
启动建设院级公用品牌。2024年底以“技术领先、市场认可、国际知名”为标准打造农科品牌,探索“品种+技术+服务”一体化成果输出模式。目前“西塞明珠”商标已成功注册4大类别,收集整理物化成果70余个,通过成果推介会持续扩大竞争力与影响力。
持续探索成果转化模式。通过政策保障、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破解转化难点堵点,逐步形成“1+1+N”农业技术转移转化新格局。其中,第一个“1”为创新与转化联动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关联互通机制,2017年以来出台4个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规范流程,将转化指标纳入项目验收考核、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加大权重且上不封顶;第二个“1”为转化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集聚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搭建成果孵化平台提升自行转化质效,建立成果孵化与产业合作中心,已入驻企业25家,促进成果与供求精准匹配;“N”为多种转移转化模式:通过成果许可转让,推动小麦、棉花、加工番茄等新品种高水平转化,2025年棉花品种转让500万元、春小麦系列品种转让465万元;通过自行转化,使葡萄促干剂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超75%;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联合成立目标公司、合作企业及饲料研发中试基地,形成“技术+资本+市场”协同格局;通过合作研发,与九圣禾等企业签订1000万元棉花商业化育种协议;同时率先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给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探索“短期+中长期”收益方式。
站在建院70周年新起点,农科院将继续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拓展转化路径,让更多科研成果扎根田间地头、服务产业发展,同时热诚欢迎区内外涉农企业交流合作,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科”力量。(人民日报记者胡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