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建院70周年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万里就“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进展、问题及应对方案”介绍,新疆作为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区,农科院围绕盐碱地改良持续攻关,形成了综合治理的新疆模式,同时明确当前问题与下一步研发方向。
据介绍,新疆盐碱土面积超2亿亩,占全国36.8%;盐碱耕地4442万亩,占全国32.7%。农科院建院70年来高度重视盐碱地改良,“十四五”以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两重”项目,集中攻关水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盐碱地改良问题,取得显著进展。
构建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改良利用模式。以分区分类分级治理为指导,形成节水抑盐灌排协同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在克拉玛依、博湖、巴楚、伽师等地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如巴州博湖县灵峰农场重度盐碱耕地(土壤含盐量19g/公斤),2023年采用暗管排盐技术结合破障、改良剂应用等措施后,播期提前一个多月,盐分降至中轻度,可种植玉米且亩产超吨;2025年该技术模式在南北疆推广6万亩,效益显著。同时,农科院牵头拟定针对不同盐碱程度的改良系列标准,形成自治区盐碱耕地改造产能提升技术支撑体系。
形成高效低成本改良剂产品支撑体系。联合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旱地龙腐植酸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3426万亩待改造中轻度盐碱耕地,开发系列低成本高效改良剂产品。近年来,腐植酸保苗壮苗系列产品、酸碱平衡剂保苗促僵苗系列产品推广应用超10万亩,作物增产8%以上。
推动改良成果落地推广。2025年起,以“百乡千村万户”为切入点、整村推进为抓手,选取典型村和新型合作组织各一个,聚焦中轻度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在巴楚县、且末县、伽师县,通过棉花保苗壮苗促僵苗技术切入,结合技术培训、“干播湿出”技术及改良剂应用,实现增产12%左右,有效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徐万里同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南疆部分县市地下水咸化严重;二是南疆“干播湿出”局部改良方式下,盐分累积与水盐运移规律不明确,配套技术不完备;三是流域尺度水盐调控研究与应用是根治盐碱地的重要途径,仍需加强;四是盐碱地改良技术专业性强,需强化科普宣传。
针对这些问题,徐万里表示,下一步农科院将在三方面深入研发:新疆苦咸水资源化利用与盐碱地协同治理、“干播湿出”局部灌溉与局部改良可持续模式及配套产品研发、流域尺度盐碱地治理模式构建与应用,进一步完善新发展理念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助力新疆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记者胡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