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荒漠绿洲小麦化控防倒抗逆增产关键技术”再次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该技术成功破解了西北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的减产难题,为荒漠绿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这也是该技术自2023年以来第二次入选。
新疆、甘肃等西北荒漠绿洲农业区的小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密植虽有效提升了小麦产能,但却降低了田间通风透光率和植株茎秆强度,加之肥水管理不科学、刮风、降雨等多因素叠加,易导致小麦倒伏现象突出,造成10%至30%减产,严重时高达70%。
针对这些问题,自治区农科院团队依托国家、自治区多项科技项目,历时近20年攻关,探索小麦防倒伏与抗逆调控机制,研发出配套的安全高效调节剂,构建起“核心化控技术+配套栽培措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体系,突破了倒伏与逆境对小麦高产的限制瓶颈。
据了解,该技术集成了抗逆品种、种子包衣、精细整地、精准播种等关键技术,形成“播前种子处理—拔节前药剂调控—后期水肥剂抗逆”的“齐苗壮苗保群体、科学调控强个体、防风耐热增粒重”系统化控防倒增产方案,兼具轻简栽培、安全高效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已经从早期“化学调控”逐步转向“生物调控”,更加契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研发团队成功利用阿尔泰百里香等新疆特色植物资源提取物制备诱抗剂,提高小麦抗倒伏、抗寒能力。与此同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成都新朝阳公司开发的冠菌素、芸苔素等生物调节剂,也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有效解决了矮壮素、多效唑等传统化控产品效果不稳定、残留高等问题。
从实施效果来看,该技术实现了投入少、产出高、轻简化。数据显示,近3年,该技术已在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增收5.05亿元,相关成果荣获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技术已在全疆普及,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数字化化控系统建设,结合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要素构建‘天地物’一体化智能决策模型。”自治区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雷斌表示,团队还计划推动该技术在哈萨克斯坦等种植条件相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