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刚掰下的鲜食玉米,籽粒咬着清甜爆汁,这品质能过绿色食品认证,全靠从种植到加工的细致把控。”9月18日下午,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基地,田埂上农户忙着采收,车间里流水线不停运转,一幅 “收加两旺”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年7月,该单位鲜食玉米(核准产量107.34 吨,编号 LB-06-25083007738A)与速冻玉米(核准产量168.5吨,编号 LB-06-25083007739),正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拿到绿色食品A级证书。正是新疆农业“精耕细作”、全链提质的又一鲜活例证。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徐艳文(左)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种植加工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宁成博在田间观察玉米。记者江斌伟摄
新品种从“引”到“优”,筑牢绿证根基
“要拿到绿证,首先得有好品种打底,你看这片田,就是最好的证明。”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种植加工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宁成博蹲在田垄间,伸手拨开一株玉米的苞叶,金黄饱满的籽粒裹着晶莹的汁水,一个个掰下采收入筐。
放眼望去,田间近七成的玉米植株已挂满成熟的果穗,翠绿的苞叶微微泛黄,风一吹便露出饱满的穗尖,一阵玉米叶的沙沙声传来,处处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而在地块另一侧,约三成的玉米还裹着青嫩的苞叶,穗尖刚露出淡淡的金黄,植株挺拔地立在田里。
“这部分是晚播的‘万糯2000’,还要等5到7天才能采收。”宁成博指着略显青嫩的玉米株说。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基地,田间玉米植株已挂满成熟的果穗,翠绿的苞叶微微泛黄,风一吹便露出饱满的穗尖。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鲜食玉米品种发展,走过从引进到优化的漫长历程。早在2006年至2010年初级发展阶段,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就率先示范推广西星赤糯、京科糯2000、京花糯2018等鲜食玉米优质品种,为新疆鲜食玉米产业种下“第一粒种子”。2015年,万糯2000新品种被引进推广,凭借优异的适应性和口感,至今仍是新疆主推的白糯品种,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近几年,为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基础,在自治区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试验站技术支撑下,团队启动鲜食玉米品种筛选计划,从国内10余个省市引进“万鲜糯533”“京科糯597”等150余个优质品种,在试验田开展为期两年的适应性种植。同时,2023年至今技改期内,万糯2018(黄糯)品种也被成功引进推广,丰富了新疆鲜食玉米的品种类型。
“我们像‘选运动员’一样挑品种,通过错期播种实现分批成熟、错峰采收,既保障原料新鲜度,也让加工车间能持续运转。”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徐艳文说,团队全程记录各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品尝结果等数据,最终筛选出2个最适配本地气候的品种。
在种植环节,基地坚持绿色培育理念,采用天山雪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搭配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全程使用绿色防控技术,让每一根玉米都是“天然绿”。如今,田间大部分玉米已进入采收期,竹筐里堆满的金黄果穗,成了绿证认证的“第一道底气”。
4小时闭环加工锁鲜,用技术守住绿证品质
“从地头到车间,4小时内必须完成加工锁鲜,这是绿色食品品质的‘保鲜线’。”在新疆玉维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种植加工中心副主任、农艺师龚凡指着车间里流水线说道。

加工鲜食玉米流水线。记者江斌伟摄
龚凡说,车间搭建完善的加工保障体系,拥有3000平方米加工库房、1000立方米低温冷库确保原料新鲜存储,连续式加工流水线实现自动化剥皮、清洗、蒸煮,大幅提升处理效率。同时,引进的吸收能量管理、储能和低温废弃热水高效提温等技术和装备,实现设备节能70%以上,兼顾节能与高效,全面保障加工鲜食玉米的绿色品质。
“每一批玉米都要经过农残检测、品质抽检,确保符合绿色标准。消费者买到的,就是和刚采收时几乎一样的新鲜口感。”龚凡拿起一包刚封装好的速冻玉米,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格外醒目。

工人们正在忙着将鲜食玉米装箱。记者江斌伟摄
全链循环助推产业升级,以绿证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一片即将采收的玉米田埂上,徐艳文弯腰拂过玉米叶说道:“绿证不是终点,而是打开产业升级的钥匙。”
作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下属国企,新疆玉维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跻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生态农场行列。
徐艳文眼前这些玉米田,秸秆在采收后会被粉碎发酵成青储饲料,供给周边养殖场;而加工无法利用的玉米苞叶、不合格原料也被运输至养殖场,真正实现“变废为宝”。通过过腹还田,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你看这玉米叶多精神,都是‘吃’着循环有机养料长大的,整个链条从田间到车间再回田间,全是绿色闭环,是新疆农业全链绿色发展最好的例证。”徐艳文指着远处忙碌的采收队伍说。
龚凡说,后期还将以绿证产品为核心,推进数字化种植管理、智能化加工升级,做强新疆鲜食玉米“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