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科技赋能马铃薯 亩产翻番映丰收​

时间:2025-09-20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9月18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永丰镇永盛村,秋阳洒满田野。
  在永丰镇永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社员们手持铁锹弯腰劳作,湿润的土壤被翻开,一个个饱满圆润的 “疆薯2号”滚落田间,映着金色阳光,成了村民眼中最亮眼的 “致富果”。

马铃薯丰收。记者江斌伟摄

  “以前靠老经验种薯,一亩最多收2吨,现在有了科技助力,好地块能突破4.5 吨,纯利润翻了一番。”捧着刚采收的马铃薯,社员王菊红脸上满是笑意。
  这片距离乌鲁木齐市区仅40公里的“近郊粮仓”,如今正靠科技改写传统种植图景。
  在基地30亩“品种筛选及育种试验田”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易,正和工作人员一起记录数据。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指着试验田内不同长势的马铃薯植株介绍,团队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厅厅联动)《新疆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97个品种及千余份杂交育种材料,就是要筛选出适合新疆气候土壤的高产早熟及加工品种。
  杨茹薇说,经过几个月培育,目前已完成测产,初步筛选出12个表现优异的品种,其中,中薯早35号、中薯38号、中薯50号等亩产均达到5.6吨以上。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创新团队成员李江涛,正在和同事杨茹薇观察收获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记者江斌伟摄

  除了品种选育,科研团队还全程参与田间技术指导。脱毒种薯是高产的基础,但如何让农户用好技术?为此,科研团队每月至少3次驻点指导,从播种时的行距株距设定,到生长期的水肥调控,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个环节都手把手教。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李江涛蹲下身,拨开一株薯苗根系,“你看,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马铃薯根系更发达,结薯数量多且个头均匀,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以前农户凭经验施肥,既浪费又容易导致病害,现在按我们制定的技术方案操作,农药用量减少20%,品质还能达到一级品标准。”
  “脱毒种薯加水肥一体化滴灌,再加上专家团队的驻点指导,种薯品质和产量都上去了。”合作社技术负责人王菊花接过话茬。
  今年,该合作社推出的“科技种薯+全程指导”模式,正是在创新团队的支持下落地的,不仅为合作社统一提供5个优质脱毒种薯品种,还依托团队技术制定了全流程标准,“现在社员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跟着技术标准干,收入有了保障。”王菊花说。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创新团队成员李江涛正在收获马铃薯。记者江斌伟摄

  科技赋能下,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 “新引擎”。
  据统计,今年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0余亩,预计总产量突破760吨,亩增收51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团队计划和合作社联合建设‘永丰专属品种’育种基地,通过杂交育种培育更适配本地环境的品种,同时扩大脱毒种薯育苗规模,让更多农户受益。”刘易说。
  而合作社理事长范金龙也信心十足:“有科研团队做支撑,我们要让科技的‘种子’在村里扎得更深,让马铃薯这条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