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阳光正好,自治区农业科学院1号科研楼前人气满满,一场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在此开启。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中,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种子画背后的故事。记者江斌伟摄
现场陈列着数十幅形态各异的种子画作品,向日葵籽拼出的太阳、红豆勾勒的花朵、绿豆组成的叶片相映成趣,成为活动开场最吸睛的风景线,中小学师生、大学科研团队、种业企业代表、农业从业者及好奇“种子世界”的社会公众,齐聚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共赴这场特色活动。
10时,宣传片《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人民美好生活》率先播放,通过生动画面与详实讲解,让观众初步了解种质资源的历史、现状及对生活的影响。
随后,“种子画创作”环节点燃热情,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向日葵籽、红豆、绿豆、玉米籽等十余种颜色、形状各异的种子,以及画纸、胶水、画笔等工具。

一幅正在展示的种子画。记者江斌伟摄
只见孩子们围坐在长桌前,在家长和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先在画纸上勾勒出蝴蝶、大树、小房子等简单轮廓,再根据种子颜色搭配粘贴:用黄色玉米籽铺出蝴蝶翅膀的纹路,用红豆点缀花朵花心,用绿豆填充树叶。
“我要做一幅‘种子花园’,让所有种子都在画里‘开花’。”小学生阿迪娜·阿布都热合曼一边小心翼翼粘贴种子,一边兴奋地分享。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种子画完成,孩子们举着作品相互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
11时30分,显微镜观察环节变身孩子们的“欢乐天地”。

图为几名小学生正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记者江斌伟摄
科研人员提前备好载玻片与显微镜,耐心指导小朋友操作:“轻轻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慢慢调整准焦螺旋,就能看到种子里的小世界啦。”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调整仪器,当看到视野中清晰的种子胚芽、胚乳时,10岁的康西玥和8岁的周子芃相互分享:“我看到了像小叶子一样的东西。”“胚乳看起来好特别。”
科研人员及时讲解:“这是胚乳,能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就像种子的‘营养仓库’。” 通过微观视角,孩子们直观地读懂了农作物生长的 “小秘密”,眼里满是好奇与收获。
此外,活动还设置种子与植物标本展示、动手栽培花生、专家讲座等环节。

几名小学生正在围观种子画。记者江斌伟摄
标本展示区里,新疆特色作物与珍稀作物标本旁的介绍牌,让观众快速了解作物特性;动手栽培环节中,青少年跟着学习播种,将花生种子埋进营养土,期待其生根发芽;专家讲座则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分享知识,为有需求的观众答疑解惑。
活动现场,无论是种子画创作的亲子温情,还是显微镜下观察胚乳的趣味性,都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家长周伟说,这样的科普活动能激发孩子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农业从业者也认为活动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好平台。这场特色活动,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种子银行”的魅力,更传递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