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9月10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太平村、新地乡大东沟村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田,铁锹扬起的泥土中滚出外形美观的马铃薯。
在这场多部门联合参与的测产活动中,18个优选的马铃薯“潜力股”表现亮眼,整体亩产创下新高,且所有品种从种到收全程均可实现机械化作业;其中彩色马铃薯品相佳、售价高,与其他新品种一同为全疆马铃薯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当日,一场由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主办、昌吉州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木萨尔县农牧业推广中心、吉木萨尔县科技局联合参与的马铃薯高产品种测产活动在此举行。

测产现场,技术员们在展示马铃薯,分享丰收的喜悦。 通讯员杨茹薇摄
“这块地种的是彩色马铃薯品种,咱们按标准选3个6.67平方米的样方,先清垄、再分级称重、最后统计商品薯率。”测产现场,测产组成员手持测产方案,一边指导工作人员划定测产区域,一边向围观农户讲解流程。两名技术人员蹲在田垄间,小心翼翼地将马铃薯从土壤中剥离,剔除腐烂薯块后,整齐码放在电子秤上。“第一个样方鲜重39.4公斤!”随着电子秤数值定格,现场响起一阵惊叹声。

测产现场摆放着各色的彩色马铃薯。通讯员杨茹薇摄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吉木萨尔县基地负责人沈洪飞介绍,此次测产的18个马铃薯品种,均是该试验站结合近5年品种筛选与评价数据,2025年重点引进的优新品种,经过近5个月的精心管理,已进入成熟收获期,不仅破解了当地品种老化的难题,而且高效栽培种植技术让每亩节省160多元人工费。
“从切种到田间管理到收获,我们全程采用机械化拌种、机械播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就是为了让新品种在本地土壤上‘扎根结果’,用科学数据验证高产潜力。”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李江涛说。

一排排马铃薯,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通讯员杨茹薇摄
“彩色马铃薯品种以前亩产才2吨左右,试种的这几个彩色品种,品相好、病害少,看着就喜人!”太平村农户韩启磊捧着匀称的马铃薯说道。
经多轮核验,“中红薯3号”“秦彩薯1号”“华彩4号”“华彩5号”等品种平均亩产达 2212公斤至3356公斤,较彩色品种“黑金刚”增产12%至65%。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介绍,彩色马铃薯品种市场价较普通品种高2到3倍,经济效益较好。淀粉品种中薯521、中薯38号、疆薯3号等品种,平均亩产2950公斤至3620公斤,折合淀粉产量586公斤以上,较当地常规品种提高9.5%以上,为淀粉加工提供品种选择和技术支持。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正在测产现场,在她的面前,摆放着各色的马铃薯。通讯员杨茹薇摄
“后期,我们会制定标准化种植手册,把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细化规范,让高产成为常态。”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说,这些品种和配套技术在吉木萨尔的成功试种,不仅能带动当地马铃薯加工产业延链增值,更能为全疆不同气候带的马铃薯产区提供参考,让“金疙瘩”在更多乡村振兴战场上结出硕果。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说:“吉木萨尔作为北疆重要马铃薯产区,此次测产验证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有望在全疆范围内示范推广。这不仅能推动建立‘试验站+合作社+推广部门+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更能为新疆马铃薯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提供核心支撑,助力全疆特色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