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第一个春天,我读完了《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这部厚重的人生实录。当窗外的沙枣花在戈壁风中倔强绽放时,书页间那位穿着褪色工作服、手持育种记录本的老科学家的身影,与眼前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农业科研实践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作为新入职的植物保护研究者,在吴院士用六十二年光阴浇灌出的科研之树前,我触摸到了农业科研最本真的根系——那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是用生命丈量科研价值的坚守,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自觉。
一、在荒漠中重新定义科研的价值
在鄯善县火焰山脚下的试验田里,吴明珠用地质锤敲开戈壁砾石的动作,成为当代农业科研者理解科研价值的生动隐喻。当她把苏联留学时精心准备的洋装深锁箱底,换上粗布衣裳扎根吐鲁番时,实际上完成了科研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追求学术殿堂的精致研究,转向解决百姓餐桌上的实际问题。在哈密瓜病毒病肆虐的1980年代,她带领团队连续三年进行病害调查,绘制出我国首份甜瓜病毒病分布图谱,这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的科研方式,至今仍是解决植物保护难题的金钥匙。
面对新疆瓜类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困境,吴明珠开创的"南繁北育"模式蕴含着深邃的生态智慧。每年冬季赴海南加代育种,看似增加了科研成本,实则构建起时空压缩的育种体系。这种打破常规的科研思维,在植物保护领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当我们面对病虫害抗药性难题时,是否也能建立跨区域的抗性监测网络?当传统农药面临环境压力时,能否构建起生物防治的区域联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吴明珠对品种权属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她培育的"金凤凰"哈密瓜品种被多方争抢时,那句"品种属于国家"的宣言,为当代青年科研人员树立了知识产权伦理的标杆。这种把科研成果视为公共财富的胸襟,在种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愈发彰显出战略科学家的格局。
二、在田野中寻找植保精神
吴明珠院士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背后,是连续37年对842个西瓜甜瓜品种的性状追踪。这种近乎偏执的数据积累,在植物病害流行规律研究中同样至关重要。当我们在实验室进行分子标记研究时,是否还能保持这种对田间原始数据的敬畏?在智能传感器普及的今天,老科学家的记录本提醒我们:最可靠的科研数据,永远来自沾满泥土的双手。
在吐鲁番45℃的灼热中,吴明珠向农户传授"五步整枝法",不仅提高了坐果率,更创造了独特的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害发生。这种将栽培管理与植物保护融为一体的系统思维,正是现代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我们研发新型农药时,是否考虑过通过农艺措施减少药剂依赖?在追求防控效果时,能否像吴院士那样兼顾生态平衡?
面对"搞育种不如做基因编辑前沿"的质疑,吴明珠用"红心脆"哈密瓜的独特风味作出了最好回答。这种对农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为植物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防控病虫害不仅要保证产量,更要守护作物的风味密码。当杀菌剂影响果实糖分累积时,当杀虫剂残留威胁食品安全时,老科学家对品质的坚守就是我们的科研准绳。
三、青年科研者的时代使命
吴明珠在78岁高龄仍坚持赴海南基地指导生产的背影,勾勒出农业科研者特有的生命轨迹。这种永不停歇的科研精神,在植物保护领域转化为对生物互作关系的持续探索。当外来入侵物种不断叩击国门时,当气候变化改变病虫害发生规律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终身科研"的定力。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的朴素誓言,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能量。在新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正在将吴院士的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利用病虫害检测预警系统实现精准施药,这些创新都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当代诠释。
合上这本浸润着戈壁风沙与科研热血的人物传记,试验田里的滴灌带正在暮色中泛起粼粼波光。吴明珠院士用一生证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科研生命的年轮才会格外致密。作为新时代的植物保护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守护作物的健康生长,更要传承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基因。当精心培育的抗病品种在绿洲绽放新蕾时,那既是科研成果的结晶,更是精神血脉的延续。(植物保护研究所党支部 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