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吴明珠院士传》,仿佛走进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瓜田,那里不仅结满了香甜的果实,更承载着一位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吴明珠院士用数十余载的时光,在瓜类育种领域深耕不辍,她的人生故事,是一曲激昂的奋斗之歌,更是一首动人的奉献之诗。
吴明珠的人生轨迹,早在孩童时期便埋下伏笔。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讲述的英雄故事如点点星火,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理想的火种。家庭中“做对社会有用之人”的谆谆教诲,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那颗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当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吹响,年轻的吴明珠毅然选择农学专业,以西南农学院第一批学生党员的身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壮阔蓝图。她在日记中写下的“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既是青春誓言,更是贯穿一生的精神坐标。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吴明珠积极拥抱时代浪潮。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期间,她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她专注聆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要点;课后,她泡在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同时,她也积极投身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凭借优异的表现和坚定的信仰,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她在日记中写下的这句话,不仅是她的人生信条,更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1955年,当新疆向中央要干部的消息传来,吴明珠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毅然踏上了前往边疆的征程。那时的新疆,黄沙漫天,气候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吴明珠怀揣着对瓜类育种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来到鄯善农技站,一头扎进了瓜田。为了改善新疆瓜类种植品种混杂、产量和品质不佳的现状,她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探索之旅。
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在吐鲁番盆地炽热的阳光下,在漫天飞舞的风沙中,吴明珠和同事们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烈日当空,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地面被晒得滚烫,她却带着水和馕,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瓜田间。每一株瓜苗,她都仔细观察,从叶片的颜色、形状,到藤蔓的生长态势,再到幼瓜的发育情况,她都详细记录。渴了,就喝一口早已温热的水;饿了,就啃一口干硬的馕。就这样,她从收集的100多份资源中,整理出44个品种,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不仅如此,她还系统选育提纯了30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出现,让新疆甜瓜的甜度更高、口感更好,产量也大幅提升,迅速打开市场,为当地瓜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许多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选育新品种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为了获得理想的品种,吴明珠常常天不亮就来到瓜田,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开。有时,为了观察瓜苗在不同时段的生长变化,她甚至一整天都守在田间,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遇到狂风暴雨、沙尘肆虐的恶劣天气,别人都躲进屋内,她却依然坚守在瓜地,仔细查看瓜苗是否受到影响,保护珍贵的实验材料。支撑她在这些艰难岁月里坚持下来的,是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是“为人民培育出更美味瓜果”的坚定信念。她深知,自己手中培育的不仅是瓜种,更是无数瓜农的希望,是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吴明珠院士的科研成就,不仅体现在对新疆瓜类产业的巨大贡献,更在于她勇于创新的育种技术。以新优3号(西瓜84-24)为例,她开创性地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手段,并将常规育种和诱变育种相结合,这一创新在国内外都属先例。该品种西瓜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迅速风靡全国,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与消费国。她还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帮助无数瓜农实现增产增收,极大提升了我国瓜类产业的整体水平。
《吴明珠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时代精神史诗。吴明珠所处的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的时代。她和众多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边疆,用青春和汗水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在当今时代,吴明珠院士的事迹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她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探索未知;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提醒我们要将个人的事业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尊重。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科研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吴明珠院士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她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鼓舞着无数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拼搏不息。(植物保护研究所党支部 孙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