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传》读后感:瓜田里的守望者——在苦难与甜蜜中书写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史诗

日期: 2025-07-10 浏览次数:

翻开《把甘甜献给你》,仿佛推开一扇通往戈壁深处的大门。风沙裹挟着哈密瓜的甜香扑面而来,一位瘦弱的女子弯着腰,在四十多度的烈日下为瓜苗授粉。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无边无际的瓜田融为一体。这是吴明珠院士留给读者的第一幅剪影——一位将毕生献给土地与甜蜜事业的科学家,一个用生命诠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传奇女性。这部传记以细腻的笔触与恢弘的视野,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织中,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苦难淬炼的信仰:从战火纷飞到戈壁星辰

吴明珠院士的青春始于硝烟。书中描写的防空洞岁月里,少女蜷缩在潮湿的角落,手中紧攥的《齐民要术》书页早已被炸弹震落的尘土染黄。当同龄人在战火中惊慌失措时,她却从古籍中读懂了土地的力量——那些关于瓜果种植的古老智慧,如同一粒种子,悄然扎根在她心中。这种对土地的眷恋,在西南农学院的实验室里愈发清晰:透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的精密,却更向往田间地头种子破土的生机。当同学们争相留校任教时,她背起行囊登上西行的列车。车窗外的风景从葱郁渐变为荒芜,她却说:“戈壁滩的太阳再毒,也晒不化一颗想种瓜的心。”

在吐鲁番的艾丁湖公社,吴明珠院士的科研生涯真正开始。白天,她跪在滚烫的砂石地上记录瓜苗生长数据,衣襟上的汗渍结成盐霜;夜晚,她蜷缩在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整理标本。书中记载的“一坑馕吃一个月”的故事,将知识分子的清贫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同行者因水土不服陆续撤离,她却扎根愈深。她说:“这里的土地会记得每一滴汗水的滋味。”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守,让她在十年间摸清了新疆哈密瓜的基因密码,培育出“红心脆”等第一批优质品种。那些曾嘲笑“女学生种瓜”的农民,最终捧着甘甜的瓜果,喊出了“科学种瓜,亚克西!”

二、甜蜜事业的辩证法:在家庭与理想的天平上

戈壁滩的风沙能磨砺科学家的意志,却吹不散生活的琐碎与温情。书中对吴明珠院士婚姻的描写,如同一部充满张力的西部片:新婚之夜,她与丈夫杨其佑骑着毛驴穿越火焰山,驴背上驮的不是嫁妆,而是从各个村落收集的瓜种。月光下,两人约定“把瓜种遍天山南北”的誓言,成了此后半生的注脚。然而,科研与家庭的矛盾始终如影随形。当儿子第一次开口叫“爸爸”时,杨其佑正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分析数据;当丈夫病重卧床,她却在海南的试验田里为“哈密瓜南移”项目鏖战。她说:“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丈夫。”

但正是这种“无情”,成就了中国西甜瓜育种的奇迹。在海南陵水的试验田里,吴明珠院士创造了“北瓜南移”的神话。当地农民起初不信戈壁的瓜能在海岛结果,直到亲眼看见藤蔓上挂满金黄的果实。她带着团队在台风季抢收种子,在烈日下筛选抗病株系,最终让新疆哈密瓜在热带扎了根。书中记录的“早佳8424”西瓜培育过程,堪称一部科学史诗:八千多个杂交组合,三百多个不眠之夜,最终换来一颗皮薄瓤脆的“国民西瓜”。当消费者享受着夏日的甘甜时,鲜少有人知道,这份甜蜜源自一位女性科学家用青春浇灌的信仰。

三、超越生死的守望:从瓜田到人心的疆域

晚年的吴明珠院士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记忆逐渐模糊,却始终记得“瓜该授粉了”。她在疗养院的小院里,固执地用手帕包着几粒瓜子反复摩挲,仿佛那是她与世界的最后联系。当学生带着新培育的“黄皮9818”甜瓜来看望时,她浑浊的双眼突然发亮,颤巍巍地说:“这个瓜的糖度还能再提0.5度。”这一刻,科学与生命完成了悲壮的交响——肉体可以被疾病侵蚀,但刻进骨子里的科研直觉永不褪色。

她的精神早已融入更广阔的疆域。在新疆鄯善的瓜田里,维吾尔族瓜农阿依木汗指着自家大棚说:“吴院士教会我们用蜜蜂授粉,产量翻了三倍。”在海南的育种基地,她的学生将“金凤凰”甜瓜推广到东南亚,让中国瓜种在国际市场赢得声誉。书中附录的“吴明珠院士年表”显示,直到生命最后三个月,她仍在病床上审阅育种方案。这种“死不瞑目”的执念,最终化作天山脚下绵延千里的瓜田,化作中国人餐桌上永不缺席的夏日甘甜。

四、甜蜜背后的中国精神:一粒瓜种的启示

合上书本,窗外的车水马龙与书中的戈壁风沙形成奇妙共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吴明珠院士的故事像一记重锤,叩问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当我们谈论“奉献”时,是否真正理解这两个字背后的重量?她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甚至漠视了自己的健康,只为兑现“让中国人吃上好瓜”的朴素承诺。这种选择在当下或许显得“不合时宜”,却恰恰映照出中国科学家最珍贵的精神内核——将个体价值深埋于国家需求的土壤,在寂静处绽放最绚烂的花朵。

书中收录的写给吴明珠院士的信,或许是最好的注脚。从战火中的书桌到戈壁滩的瓜田,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国际市场的谈判桌,吴明珠院士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隐士,而是把知识变成甘霖,浇灌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她的故事,正如她培育的哈密瓜——外表布满沧桑的网纹,内里却饱含生命的琼浆。这份甘甜,先给了土地,给了人民,最后才留给自己的,是一缕飘散在风中的白发,和一座永远守望瓜田的灵魂丰碑。(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支部朱力)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