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片曾制约作物生长的盐碱地上,如今上演了一场农业“逆袭”。
近日,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大面积单产提升科技支撑行动推动下,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对当地复播谷子种植基地开展现场测产。结果显示,该基地一举创下多项新疆高产纪录:百亩方亩产达536.7公斤,刷新全疆夏播谷子大面积高产纪录;千亩方亩产达447.3公斤,创下全疆复播谷子高产新纪录,其中15亩“新谷 5 号” 高产田亩产更是高达576.2公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管延安在地头安排测产工作。受访者提供
这沉甸甸的谷穗,不仅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更给南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谷浪翻涌,田野间奏响丰收曲
秋阳洒在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16村的田野上,往日略显贫瘠的土地,如今被成片的金色谷子覆盖,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清香。
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饱满的谷粒不断涌入机舱,运粮车紧随其后,将丰收的果实送往仓库。
“麦盖提县的光热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发展一年两季作物,从谷子长势就能看出这里的产业发展潜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管延安说。

近日,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现场测产,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复播谷子种植基地一举创下多项新疆高产纪录:百亩方亩产达536.7公斤,刷新全疆夏播谷子大面积高产纪录;千亩方亩产达447.3公斤,创下全疆复播谷子高产新纪录,其中15亩“新谷5号”高产田亩产更是高达576.2公斤。受访者提供
谷子本身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的特点,恰好适配当地的生长条件。
农户们围着测产仪器,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字,脸上满是喜悦。谁能想到,这片曾让庄稼长势受限的土地,如今能迎来这样的丰收场景。
十八载攻关,科研团队啃下“硬骨头”
复播谷子在麦盖提县的种植成功,得益于南疆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更离不开科研人员十八年的坚守与探索。
早在2007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就盯上谷子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的特性,决心让这种作物在新疆“扎根”。
团队从全国引进谷子资源,针对新疆气候土壤现状,经过多年筛选育成兼具早熟、高产、优质、耐盐碱特性的本土谷子新品种。
2014年,复播谷子在南疆首次开展试验示范,从几亩试验田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科研人员一步步攻克作物生长中的出苗难等难题,为此次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金钥匙”,精准管理激活土地潜力
“种谷子要高产,关键靠技术‘对症下药’。”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冯国郡的话,道出高产核心。
在麦盖提县的谷子基地,覆膜滴灌技术让水流精准直达作物根部,既减少水分蒸发,又优化土壤环境;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系统,则根据谷子不同生长期需求,按需供给养分。
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作物种植中的常见痛点,还实现复播谷子产量与品质 “双提升”,为后续打开市场埋下伏笔。
产业“链”起来,谷子拓宽致富路
高产不是终点,让谷子变成农户手中的“真金白银” 才是关键。麦盖提县抓住复播谷子高产的机遇,优化农业结构,将谷子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打造规模化杂粮产业基地。
同时,县里积极“牵线搭桥”,与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建立“基地+企业”合作模式:企业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收获后由企业统一收购、加工,开发出小米粥、小米粉、杂粮礼盒等产品,让普通谷子变身高附加值商品。

图为:测产组专家正在田间测产。受访者提供
“现在谷子不愁卖,一亩地能多赚几百块。”麦盖提县农户王志龙看着手机里到账的收购款,笑得合不拢嘴。
未来可期,南疆谷子有望成“新引擎”
“新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特别适合谷子机械化种植;麦盖提县的实践证明,只要技术到位、管理科学,更多土地都能成为粮食增产的‘潜力股’。”管延安说。
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成熟、产业链持续完善,南疆复播谷子不仅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新引擎”,还有望成为全国谷子产业重要补充力量,为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新疆经验”,让更多盐碱地迎来“金色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