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这场优质饲草观摩交流会田间地头解难题

时间:2025-10-21点击数:

       深秋的试验田,依然青草丛生。

  10月17日,“自治区优质饲草高效生产观摩交流会”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举办。
  这场由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主办、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承办的活动,把“课堂”搬入田间,通过实地观摩,让全疆饲草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等,零距离触摸优质饲草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模式。

  在首个观摩点位,饲草引种试验示范现场,61个饲草料品种组成“展示方阵”。

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墨玉综合试验站站长唐勇(左一)在饲草引种试验示范现场,向人们介绍不同品种饲草。资料图

  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墨玉综合试验站站长唐勇解释:“引种试验是为了保存品种资源,也让大家直观看到品种长势,并通过对比找到适配不同生态条件的‘好苗子’,从根源上解决选种难问题。”

  现场展示品种里,不少“明星选手”格外吸睛。12个苜蓿品种中,“拉迪诺”叶片肥厚、分蘖旺盛,兼具高产、返青快、耐刈割的优势;3个耐践踏的放牧型品种、6个耐寒高产品种,精准匹配不同养殖场景。14个青贮玉米品种里,“郁青763”“科沃868”产量亮眼,分别达到5.75吨/亩和5.62吨/亩;蛋白桑的嫩尖能吃、茎叶可入药还能当高蛋白饲草,一身是“宝”;太空育种的芦竹则带着“科技范儿”,展现着育种创新的潜力。

  狼尾草示范品种“渝棣旺”经雨雪洗礼后仍茎秆翠绿、亭亭玉立,作为多分蘖耐盐碱品种,它的鲜草产量能突破10吨/亩,给盐碱地区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在试验田边,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饲草加工与智慧设备岗位专家帕合尔鼎·阿不来提向大家展示了青贮缠网裹膜一体机等农业机械。记者江斌伟摄

  在试验田边,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饲草加工与智慧设备岗位专家、高级工程师帕合尔鼎·阿不来提向大家展示了青贮缠网裹膜一体机、旋转割草机、苜蓿促开花授粉机、牧草精量播种机、小青贮缠网裹膜机等样机。

  听到这些机械解决的一系列饲草生产和加工中的痛点问题,专家和企业代表们赞叹不已,惊异于这些装备的神奇巧妙。

  参观了优质牧草品种及机械装备展示,观摩团紧接着走进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探寻饲草高产背后的“土壤秘密”。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金钰,先向大家介绍监测站的研究方向与成果,随后带领众人来到草田轮作试验示范区。

  “大家看,左边是连作棉花17年的地块,右边是‘棉花-苜蓿’轮作地块,经长期观测发现,土壤真菌微生物差异明显。”杨金钰指着展示牌上的数据结果对比道。

在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金钰(左一)带着大家了解土壤的变迁。记者江斌伟摄

  她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主要开展的轮作模式,以及连作棉田轮作豆科饲草作物苜蓿、草木樨、田菁后,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对比分析了长期连作棉田、玉米-小麦-棉花轮作、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肥力及微生态平衡的优势。

  随后的观摩中,始于1989年的施肥处理试验让人眼前一亮,这块“老试验田”用三十多年的数据,展现着长期定位试验的科学价值。

  在蒸渗仪观测室,杨金钰详解设备原理,让大家明白如何通过科学观测掌握土壤水分蒸散发规律。

  走进土壤样品库,一排排灰漠土长期试验标本静静陈列,既记录着土壤的变迁,也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坚守。

  从选种到土壤管理,从田间示范到科学解读,这场交流会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能落地、可复制的“干货”。

  参会的自治区畜牧科学院饲料所副研究员,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草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岗位专家张俊瑜说:“以前的工作主要关注草产品的生产加工,今天看了前端的生产技术模式和机械装备,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新思路,这趟来得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