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新闻网】从戈壁到良田!喀什凭科技解锁农业增收新路径

时间:2025-10-21点击数:

从戈壁到良田!喀什凭科技解锁农业增收新路径

秋日清晨,在叶城县核桃园,农户玉散江·麦麦提正熟练操作振动采收机,往年全家上阵,3天才能摘完20亩核桃,如今1天之内就能完成全部采收。

“这台机器是核桃产业研究院专家送来的,以前摘核桃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看机器干活就行。”玉散江眼里满是笑意。在喀什这片受昆仑雪水滋养的土地上,叶城核桃产业研究院、伽师县喻景权院士工作站、麦盖提红枣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戈壁绿洲中扎根生长,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喀什农业的基因。

image

叶城县核桃林。(资料图) 近日,在叶城核桃产业研究院的实验车间,新疆大学副教授赵云峰调试着一台核桃壳仁分离机,机器运转间,饱满的核桃仁从出料口滚落。“过去,叶城核桃加工全靠人工砸壳,10个人一天只能处理500公斤核桃,还浪费不少果仁。现在我们研发的一体化加工设备,单台每日加工能达20吨,真正实现‘吃干榨净’。”赵云峰指着车间外的运输车说,“这些深加工产品即将发往广州、上海,1公斤核桃油能卖到360元,价值是鲜核桃的10倍。”

截至今年,叶城核桃产业研究院已选育出26个核桃品种,推动核桃园良种覆盖率达97%,带动农户通过核桃产业增收,人均林果收入达4567元。从“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到年产值25.5亿元的深加工产业,科技让叶城核桃真正成为农户手中的“摇钱树”。

在麦盖提县红枣种质资源圃,新疆农科院研究员郝庆轻轻拨开一颗灰枣的果皮,向记者展示:“你看这‘新灰3号’,不用环割就能挂果,甜度比老品种高2个糖度,亩产能达700—800公斤。”他身后的资源圃里,270个红枣品种整齐排列,从最初的241个品种到如今近270个品种,每一个新增品种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心血。

此前,麦盖提县的红枣面临“品种杂、加工粗、卖不上价”的困境。农户艾则孜·吐尔孙回忆:“以前种的红枣甜涩不一,收下来只能晒成干枣,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随着红枣产业研究院的成立,科研人员带来了“免环割品种”“无人机保花保果技术”,建起红枣期货交割库,让“麦盖提灰枣”从散装干货升级为有地理标志的“期货产品”。如今,艾则孜的15亩红枣园全部改种“新灰3号”,通过研究院对接的电商平台,干枣能卖到过去的两倍多。

image

走进伽师县英买里镇,温室大棚里弥漫着浓郁的番茄香气。浙江大学副教授黄琦摘下一颗“喀柿红”番茄,果皮鲜红透亮。“这番茄不一般,是在盐碱地上种出来的。”黄琦说,“2022年初到伽师时,当地水质含盐量高,连普通作物都难以生长,更别说种高品质番茄。”

喻景权院士团队引进MIST盐碱水淡化技术,用先进设备把盐碱水转化为灌溉水,再配上无土栽培系统,使戈壁滩上的大棚变身“蔬菜工厂”。

“第一年我们只试种了42个大棚,没想到番茄一成熟就被沿海城市抢购一空,一斤能卖15元,是普通番茄的3倍。”黄琦指着大棚外的就业公示栏说,“现在341个大棚带动300多人就业,员工月平均工资达4000元。”

24岁的古丽米热·麦麦提就是其中一员,她一边给番茄藤蔓绕绳,一边分享着自己的变化:“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不仅学会了无土栽培技术,还能按时领工资。”大棚温度计显示25摄氏度,正是番茄生长的最佳温度,也恰如古丽米热如今的生活,温暖而充满希望。

在泽普县现代种子产业园,新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泽普综合实验站站长黄天荣正查看小麦种子,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这是‘新冬60’,2021年曾创造亩产740.8公斤的南疆冬小麦高产纪录,现在全县80%种的都是这个品种。”他捧起麦粒介绍,“过去小麦亩产只有400多公斤,现在‘新冬60’不仅产量高,还抗病虫害。”

从“种粮不赚钱”到不断刷新“高产纪录”,喀什的粮食科研基地既筑牢当地的粮食安全防线,也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喀什大地深深扎根。

当农户的腰包日渐充盈,当戈壁绿洲化作丰收的田野,当科研人员带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将研究成果书写在喀什大地上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奇迹,更是边疆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