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南疆复播玉米示范田亩产超800公斤 高产背后藏着哪些科技奥秘?

时间:2025-10-15点击数:

     金秋时节,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17村,一片高产复播玉米示范田呈现丰收景象,挺拔的一株株玉米秆上都挂着果穗。

  当地种植户岳亚飞蹲在田埂上,捧着刚摘下的金灿灿的玉米果穗难掩喜悦:“往年一亩收500多公斤,今年用了新技术,每亩地多收250多公斤,比春播玉米产量都要高。”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自《喀什地区高产复播玉米水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技术成果落地。

10月14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斌正在示范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10月14日,该项目示范田测产工作在疏勒县完成,支撑起当地复播玉米亩产突破800公斤的,是一套精准适配南疆气候与土壤的“科技种植方案”,不仅破解了“一穴多株的大小苗和空秆率高”的老问题,还靠“等行距、品字形、一膜两行管”等关键技术把水肥精准高效地运送到根系需求的点位上。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斌分析,南疆复播玉米密植高产有三大痛点:根系争水争肥、造成出苗不齐和大小苗情况;空杆率高、结实率低的问题;植株群体互相遮挡、影响光能利用率的问题。团队的解决思路很明确,就是从播种到收获,用水肥高效调控技术手段配合合理种群密度与搭配组合,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精准适配”。

  先解决“苗匀苗齐”关键问题。针对传统“一穴多苗”常出现的大小苗、空秆率高的难题,团队从源头把关,精选颗粒饱满、发芽率一致的早熟玉米种子,确保“种子先天条件均等”;采用标准化专用播种机,严格控制播种深度(统一3至5厘米)和下种力度,避免因播种深浅不一导致出苗早晚差;同时,播种后通过地膜覆盖保墒,减少土壤湿度差异对出苗的影响。

10月14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斌和同事孙九胜正在示范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这样种下去,出苗时间差不多,基本不会出现同一穴位大小苗问题,空秆率也从传统种植的10%以上降到3%以内。”王斌解释。

  品种选对是丰收的基础。团队选用的早熟玉米,能在100天内完成从播种到成熟的全周期,衔接疏勒县小麦收获后的复播窗口,不会因霜降提前导致籽粒不成熟;且它的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能扛住南疆秋季偶尔的大风,减少减产风险。

  种植模式上,团队根据疏勒县不同地块的肥力情况,设计“差异化密度”方案,通俗说就是“看地定苗数”:肥力中等的128亩地,每亩种3800穴(一穴多苗),保证每亩理论株数有11400株玉米,行间距采用“宽行105厘米、窄行33厘米”的宽窄行模式,每株之间留25厘米距离;肥力较好的110亩地,每亩种3200穴,理论株数保苗9600株,行间距统一为70厘米,株距30厘米。

  “这样不管哪块地,玉米都能长得匀、长得壮,一亩地按照9600株算,实际收获约9000株,也就是说实际收获约9000个玉米棒,自然实现高产。”王斌说。

  最核心亮点在水肥管理,尤其是“一膜两行两管”技术应用。团队先给这两块示范田土壤“做体检”,再“对症下药”施肥;同时,通过“地膜覆盖+两根滴灌管”的“一膜两行两管”模式,实现水肥精准调控,地膜能锁住土壤水分,减少蒸发浪费;两根滴灌管分别位于玉米根系两侧,把水和肥料直接送到根部,避免养分流失,又让每株玉米都“喝上水、吃到肥”。

10月14日,在疏勒县罕南力克镇高产示范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郭文超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斌(右)正在示范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具体来说,水肥管理分阶段精准把控,慢慢释放养分,满足玉米前期生长需求;玉米长到拔节期,追肥,助力茎秆长均匀;灌浆期再补施磷钾肥,让果穗饱满。

  “农户不用自己判断啥时候浇水施肥,按团队给的‘时间表’,通过滴灌管精准投放,省工又省料。”王斌补充道。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郭文超说:“对比传统种植,示范田玉米不仅苗齐苗匀、空秆率低,单穗更重、水分更达标,水肥利用效率还提高30%,‘一膜两行两管’和精准播种技术,能帮农户大面积节省成本、提升产量。”

  新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喀什疏勒综合实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文丽伟认为这套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好上手、能推广”,“农户不用复杂设备,记住选好种、标准化播种、用‘一膜两管’管水肥就行,推广开后,对南疆粮食安全保障帮助意义很大。”

  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岳亚飞算了一笔账:“今年不仅产量高,玉米品质也比往年好,收购价每公斤能多卖2毛钱。而且播种不用愁缺苗,浇水施肥按管子来,省事多了。”他已经盘算好,明年要把自家10亩地都用上这套新技术,“跟着科技走,种地越来越有奔头。”

  而王斌和团队成员们并未停下脚步,仍在疏勒县的田间采集土壤样本,计划针对南疆不同地州优化技术参数。

  “我们想让这套技术更接地气,让‘苗匀、肥准、水省’的方法惠及更多农户,最终让更多南疆地块都能长出好收成。”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