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金边玫瑰的金边更亮了,深红色月季像燃烧的余火,八宝景天的粉色花簇则像撒在金毯上的碎钻……10月1日,在微凉的风中,走进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特色园艺引育及栽培团队的花卉示范展示基地,满鼻的甜香与绚烂的色块瞬间撞入眼帘,为节日装点别样美丽景致。
铁门推开时带起一阵干燥的风,顺着香气望去,整片花田铺在地势平缓的坡地上,从脚下一直漫到远处。深粉、绯红的花簇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特色园艺引育及栽培团队的花卉示范展示基地,盛开的月季和玫瑰,装满花篮,美不胜收。记者江斌伟摄
顺着花田小径往里走,成片的深红色月季像团火焰,仔细看,这种月季的枝条比金边玫瑰粗壮不少,墨绿色的叶片又大又厚,摸起来带着革质的光泽,一看就“皮实”。这种革质叶片能减少水分蒸发,让它更适应干旱环境。
它们的花朵比普通月季大一圈,花瓣层层叠叠,颜色是饱和的深红色,像熟透的樱桃,连花萼都带着淡淡红晕。
“这是我们筛选出的抗寒品种。”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孙美乐用手指敲了敲枝条,新疆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它不用埋土就能过冬。新抽的枝条,都是今年春天自己冒出来的,不见冻害迹象。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孙美乐正在花田忙碌,手中的花篮格外娇艳美丽。记者江斌伟摄
说着,她指向花丛深处,那里有几朵刚谢的花,花蒂处已经冒出了小小青果:“而且它开花勤,从四月底第一次开花,到十月下雪前,基本每个月都能开一茬,花量大。”
在深红色月季旁边,几丛粉色月季显得格外温柔,花色是淡淡的水粉色,花瓣更薄更软,像蒙上一层纱,风一吹就轻轻颤动。孙美乐摘下一朵谢了的花指着花蒂处:“你看这个果,秋天变成橙红色,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上,特别好看。”
她补充说,这种月季的果实含油量很高,榨出来的油既能做护肤品,又能当食用油,“以前大家只知道月季能看花,现在我们发现它的果实也有用,这就是资源利用的新方向。”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孙美乐正在花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说话间,几只麻雀落在枝头,啄食着还没成熟的青果,枝条晃动时,粉色的花瓣簌簌落下,落在手背上,软得像绒毛。
再往花田深处走,这里种着几排大花月季,颜色更丰富,除了深红色,还有橙红色品种。橙红色带着渐变,花瓣边缘是浅橙色,越往中心颜色越深,像夕阳的颜色。
“这些都是给城市绿化用的。”孙美乐说,它的花茎又粗又直,花朵直径能有十厘米,插在花瓶里能开半个月。而且它耐旱,不用经常浇水,特别适合新疆的城市公园、道路绿化。
如果留意地头边上,会发现这里和其他花卉基地有所不同。不少月季旁边都插着小牌子,上面写着“切花型”“耐寒型”等字样,还有一串编号。“这是我们的鲜花资源圃,每株都有‘身份证’,方便后续研究。” 孙美乐说。
再向前,便是丛丛金边玫瑰。它的枝条不像园艺玫瑰那样粗壮,带着点野生植物的韧劲,细枝上零星长着浅褐色的小刺,却不扎手。
凑近看,每片叶子边缘都镶着圈细细的金边,像是被阳光镀了层金属色,风一吹,叶子翻动时,金边就跟着闪闪烁烁。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孙美乐正在花田忙碌,她手中举着的是引进的抗寒品种。记者江斌伟
花朵开得正盛,花瓣是柔和的浅粉色,外层花瓣微微向外翻卷,边缘还带着点自然的褶皱,像手工揉过的棉纸;内层花瓣却紧紧裹着,露出鹅黄色的花蕊,凑近能闻到那股甜香的来源,花蕊里还藏着细密的花蜜,偶尔有工蜂落在上面,翅膀振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这是从云南引进的野生驯化种。”正在田埂上记录数据的孙美乐蹲下来,指着花丛说,眼下,它们依然开得正旺,其实从四月初就能见花,能一直开到十月底,整整七个月,亩产能达到600多公斤。
野生种本来产量低,但科研人员通过三年驯化,让它既保留了花期长的特性,又能适应新疆的干旱气候,现在不仅能当切花,还能做玫瑰酱、玫瑰精油。
站在花田中央,风又吹了过来,这次带着金边玫瑰的甜香、月季的馥郁,混着新疆特有的、干燥的日光气息,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这里不仅是展示基地,更是蔷薇属鲜花资源圃,还种着新疆本土的野生蔷薇,有开小白花的,有开淡黄色花的,都是珍贵的种质资源。
她说:“我们把云南的玫瑰、筛选的抗寒月季,和新疆本土的野生蔷薇结合起来,以后能培育出更多适合新疆气候的花卉品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带动农民增收,还能保护本土的植物资源,这就是我们做科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