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建院70周年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杰就“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及未来攻关方向”介绍,全国90%以上棉花产自新疆,这一格局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量。近十年来,农科院围绕产业瓶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同时明确了未来攻关重点。
在支撑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科技方面,孔杰从四方面展开介绍。
品种创新实现从“经验选育”到“定向设计”的跨越。通过种质库战略,系统性收集、鉴定与创制7600余份种质资源,育成“新陆中84号”“源棉8号”等26个特色新品种,破解遗传基础狭窄难题;完成“源棉8号”等主导品种高质量T2T(端粒到端粒)基因组解析,构建高精度遗传图谱,联合高校开展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攻关,构建一年多代育种技术,缩短育种周期;攻克“优质与高产、宜机采与高品质”协同难题,培育首个长绒棉机采品种“新78”,攻关机采长绒棉加工工艺,部分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带动辐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技术集成实现从“矮密早”经验到“数字农艺”智能的升级。集成“棉花干播湿出保苗技术”“机采棉高光效群体构建与调控技术”等主推技术,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推动新疆棉花单产从120公斤/亩左右提升至160公斤/亩以上,节本增效显著;创建百余个百亩亩产实收籽棉650公斤以上高产高效典型,打造亩产籽棉600公斤千亩连片田、550公斤万亩示范田,为全国棉花生产提供“新疆标准”和“新疆方案”,并向数字化、智能化农业迈进。
农机研发实现从治理污染到智能装备的全面升级。针对地膜回收难题,完成残膜回收技术四次迭代,研发的自走式智能残膜回收机将残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实现打包回收,农田生态保护治理模式全国领先。
平台建设构建支撑全产业链的创新引擎。依托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疆棉花技术创新中心、棉花遗传改良与智慧生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聚焦生物技术、智能装备领域,解决科研力量分散、产学研脱节问题,为产业智能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谈及未来科技攻关方向,孔杰指出将围绕“品质、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四大目标,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新品种培育与多功能开发,重点选育抗逆、优质、高产、宜机采协同改良品种,开发“纤维—油—饲”等专用功能性品种,开辟国家粮油和饲草安全新路径;二是绿色低碳与资源高效利用,研发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技术,开展棉花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修复;三是全产业链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从“示范田”走向“大规模应用田”,构建“播种到加工”产业链数字孪生系统,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和韧性。
孔杰强调,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是新疆棉花产业过往辉煌的基石,也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将持续创新引领,让新疆棉花这朵“白色之花”绽放更绚烂,为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人民日报记者胡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