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特色农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是关键抓手。金秋时节,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 的老品种番茄,正借着秋日阳光积攒最后的鲜甜,在农业科技助力下重焕生机。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番茄种质资源圃,种植着不同番茄种质资源。记者江斌伟摄
近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番茄种质资源圃,近距离感受老品种番茄的独特魅力,探寻科技如何让这些“老味道”焕新。
秋阳里触到“儿时味”
秋日,阳光格外透亮,穿过番茄藤蔓的缝隙,在种质资源圃田垄上洒下斑驳光影。
一颗颗粉彤彤的大果西红柿挂在枝头,像缀满藤蔓的粉色灯笼,沾着晨露的果皮在秋阳下泛着柔和的光。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玉珊踩着田埂快步走来,裤脚沾了些泥水,她小心翼翼摘下一颗粉番茄递过来:“这是新疆本地传了几十年的老品种,秋天成熟的果子,甜度更足。”
记者接过果实,沉甸甸的分量透着秋日收获的实在,果皮薄得能看见内里果肉纹路,指尖轻轻一捏,带着秋凉的表皮便顺着指缝微微翘起。

新疆老品种·黄色大果西红柿,保留着老品种独有的浓郁风味。记者江斌伟摄
轻轻一剥,果皮完整脱落,露出沙软细腻果肉,没有一丝生硬纤维,清新的番茄香气混着秋日干爽气息,瞬间钻进鼻腔。
不远处的黄色番茄藤更显热闹。只见明亮的金黄色果实挂满藤蔓,秋阳照在上面泛着温润的光,风一吹,藤蔓轻轻晃动,果子便跟着轻轻摇曳。
李玉珊随手切开一颗,厚实果肉里裹着透亮的汁水,刚切开,酸甜的气息就顺着切口漫开来,混着秋日田间的泥土香。
“咬一口试试,秋天成熟的黄色品种,甜味比粉色的更突出。”按她说的咬下,果汁在口腔里爆开,绵密的果肉带着自然的鲜香,像把小时候秋天里咬开番茄的熟悉味道,又带回了舌尖。
从寻种到试种再到收获
这些老品种,并非天生就在试验站田间。
2019年起,每到秋日采收季,李玉珊和团队就踏上寻种路 ,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乡村农户家的菜园里,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农户家院子里种的老番茄,那是寻找老种子的“线索”。
和田墨玉县的一处农家院,农户从粮囤下翻出传承三代的粉色番茄老种子;昌吉戈壁农庄的田间,他们在枯黄的杂草旁,找到耐旱性极强的黄色老品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玉珊正在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每份老种子,都要等到来年春天播种,经过一整个生长季,到秋日再观察采收。”李玉珊说,生长周期、抗病性、口感、营养成分,一项都不能少,秋日的采收记录,是对老品种最关键的 “考核”。
如今,试验田已留存100多份番茄材料,老品种占近三成,每到这个季节,田垄间就成了老番茄的“秋日展厅”。
老品种是农业“活芯片”
“老品种不是‘老古董’,是农业的‘活芯片’,尤其到了秋日采收季,更能看出它们的‘真本事’。”李玉珊蹲在田间,拿起一粒刚从果实里取出的老番茄种子。
粉色大果西红柿耐住夏日强日照,到秋日仍能挂满枝头;黄色大果西红柿扛过昼夜温差,秋日采收时,每颗果子都沉甸甸,在科研人员眼中这些经自然筛选出的特性,是新品种培育的宝贵基因。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已收录200种番茄资源,但新疆本地老品种的基础数据,仍有不少要在秋日的试验中填补。
“有些老番茄的抗病基因、营养含量,要等到秋日采收后,经过检测才能摸清,眼下,我们要抓住最后一波的收获机会。”李玉珊说,团队每年秋日都要忙着做番茄全生育期表型性状鉴定,把老品种在秋日里展现的“优点”记全,为来年的杂交育种打基础。
为什么要在秋日里守护老品种?
李玉珊举了个例子:之前培育耐储存番茄,就是在秋日采收时,从本地老番茄里提取出耐腐基因,让新品种的储存时间延长 3天,减少了秋日采收后的运输损耗。

新疆老品种·粉色大果西红柿,也称牛心番茄。记者江斌伟摄
“种业振兴是传承中创新,秋日的试验田,就是最好的‘考场’。”李玉珊说,老品种在秋日里展现的优质基因,能让新品种更“接地气”,既耐得住新疆的气候,又能在秋日给农户带来好收成,自然更受青睐。
眼下,试验站番茄采收季快结束了,秋日的风里已带了些凉意。
李玉珊和同事们戴着草帽,忙着在秋田间收集老品种种子,装种子的布袋里,已装满秋日“希望”。他们计划秋天带着这些种子,前往南繁基地继续试种,让老品种的生长,跨越季节的界限。
夕阳西下,秋日的余晖洒在田垄里的番茄藤上,李玉珊望着渐渐暗下来的田野说,“我们想通过优质资源,早点选育出既留‘儿时味’,又高产的品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