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落实农业农村部花生“一扩双提”行动方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协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院所于8月26-27日在兵团第八师147团开展“新疆花生新品种展示及单产提升现场观摩研讨会”。
26日,测产环节,现场传来捷报,当地种植的1300亩花生示范田,其中选取460亩“豫花93号”高油酸花生实测1亩,亩产达803.4公斤,创下全国大面积花生高产纪录,为国家油料安全再添保障。

8月27日,此次观摩研讨会主办方在第八师147团花生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验收并发布测产结果。记者 胡仁巴 摄
此次观摩研讨会聚焦花生扩种潜力挖掘、单产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探索。在第八师147团20连的1300亩示范田里,“豫花93号”等优良品种采用“一膜两行”种植模式,膜宽70厘米、行距35厘米+65厘米、穴距12.7厘米,每亩播种11033穴,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今年合作社460亩‘豫花93号’制种花生,实收1亩,亩产达803.4公斤,较去年提升150公斤,社员分红预计从去年每户3万多元增至5万元。”147团惠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黄世平介绍,合作社于2022年试种某一品种花生时,亩产仅260公斤且亏损61.5万元;如今通过与自治区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获取技术指导,实现精准用肥用药,种植成本从2200-2300元/亩降至1600元以内,同时与种业公司合作制种,花生单价高于市场价1元/公斤,每亩增收近1400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接受采访。 记者 胡仁巴 摄
“这一高产成果源于技术优化与本地光热资源优势的叠加。”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强指出,团队在花生初花期等关键期优化氮磷钾及微肥供应,解决土壤养分供给与植株不同生育期需求不协调问题;同时将种植密度从近万穴/亩增至11300多穴,收获株数近13000株,单株荚果约55个,个体优势更加凸显。加之“棉花花生轮作高效种植技术”(2023年自治区主推技术,已推广30多万亩)等的应用,让新疆花生在光热充足、无霜期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实现高产。值得一提的是,该大面积,实收1亩,创造803.4公斤的亩产,不仅远超全国270公斤的平均单产,而且技术模式更具可复制、可推广价值,花生米按种子售价近7元/斤,也远超普通花生5-5.5元/斤的价格。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强(左四)与147团惠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黄世平(左三)一同向媒体展示今年合作社育种花生亩产达803公斤。 记者 胡仁巴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表示,“豫花93号”作为2021年登记的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超75%(普通花生仅35%-50%),脂肪酸组成接近橄榄油且价格更低、烟点更高,适配中国人烹饪习惯,长期食用还能降低“坏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该品种在新疆种植三年成效显著,未来有望成为全国第一大花生品种“豫花37号”的接班品种。目前他正承担“新疆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项目,将针对南疆复播需求培育专用品种,推动新疆花生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第八师147团20连的1300亩新疆花生新品种展示及单产提升示范田现场。记者 胡仁巴 摄
据了解,此次示范田亩产远超650公斤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合作社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发展花生后续产业链,两年内实现万亩方高产目标并进军外贸领域,为国家粮油安全贡献更多新疆力量。(人民日报记者 胡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