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博格达峰见证 | 西北蔬菜产业谋升级 机械化采收技术研讨会在新疆召开

时间:2025-08-18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8月16日,2025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片区加工蔬菜机械化采收现场观摩与研讨会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拉开帷幕。

  此次会议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主办,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承办,吸引全国30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60 余名专家学者、农技人员参与,以实地观摩与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为西北蔬菜产业的升级之路注入新的思考与动力。

昌吉市三工镇新戽村加工番茄种植基地里,大型采收机械正有条不紊地穿梭作业。红色的番茄被精准采摘、分拣,采收环节高效运转。记者江斌伟摄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首先来到昌吉市三工镇新戽村加工番茄种植基地,金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加工番茄生产一派生机。田间,大型采收机械正有条不紊地穿梭,一个个红色的番茄被精准采摘、分拣,整个过程高效运转,成为新疆红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金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法人)张金荣介绍,基地面积2500亩,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主要与中粮(昌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产品供应给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昌吉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徐红说,基地目前为全程机械化作业,涵盖育苗、移栽、中耕、翻秧及采收等环节,同时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化调控等技术,为丰产奠定坚实基础。前期经测产,基地番茄亩产达10吨左右,按照每公斤0.45元的订单价格,农户每亩收入约4500元。

昌吉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徐红正在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种植的加工番茄品种丰富,涵盖早、中、晚熟类型,具有皮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优势,不仅适合运输和储藏,还能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深受农户青睐。

  “一台机械每天能采收百亩地,效率是人工20倍以上。”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的介绍,让在场人员真切感受到机械化采收的优势。不仅如此,机械化采收还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果实损伤,有效提升原料品质。 值得关注的是,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近年来成果丰硕。他们累计引进和选育1000多份加工番茄自交系,成功育成11个适合新疆的优质新品种。同时,团队研发的“膜下滴灌+密植”配套技术,使加工番茄水分利用率提高30%,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坚实的田间基础,助力新疆加工番茄产业在产量与品质上持续领跑全国。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露地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记者江斌伟摄

  随后,代表们前往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露地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在这片100亩展示田里,1687 个蔬菜品种让人目不暇接,既有新疆本地特色品种,也有来自国外引进品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特色园艺引育及栽培团队首席、研究员蔺国仓指着一排排挂满果实的辣椒介绍,“这些辣椒来自国内各地,具有抗病性强、坐果率高等优势。”如今,这里已成为南北疆蔬菜种植的“品种库”和“技术源”。

  “西北片区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加工蔬菜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会议主持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说,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柏柯正在田间给大家讲解新疆加工番茄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不少参会代表认为,现场观摩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非常务实,既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又能学到先进理念和经验,对今后工作大有启发。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国华正是其中之一。他说:“现场观摩的机械化采收场景,让我对西北产业规模化水平有了直观认知,特别是机械与作物品种的适配经验,为虫害防控技术的田间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蔬菜虫害防控技术不仅‘实验室可行’,更要‘田间能用、农民会用’,真正跟着产业需求走,不断优化团队后续研究方向。”
   专家访谈 | 天山脚下论“菜”事 田间地头看振兴
  ——全国专家齐聚新疆为西北蔬菜产业把脉开方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天山脚下,一场关乎西北蔬菜产业未来的智慧碰撞正酣。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齐聚于此,围绕蔬菜产业转型、机械化智能化、番茄产业发展、蔬菜抗逆种植技术、设施蔬菜模式、胡萝卜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探讨,以专业视角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西北蔬菜产业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转型关键阶段,科技力量被多位专家反复强调。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院长余庆辉说,蔬菜产业是新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当下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 转型的关键时期。
  资料显示,2024年,新疆蔬菜产量达2321.57万吨,同比增长12%,蔬菜种植覆盖全疆各地,形成北疆加工蔬菜、南疆设施蔬菜、东疆特色瓜菜的区域布局。其中,加工番茄种植面积126万亩,产量1100万吨,占全国加工番茄总产量80%以上;南疆设施蔬菜在“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下,新建标准温室7732座,温室拱棚52.33万座,疏勒县等地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实现亩均纯收入超3000元。
  新疆地域广阔,光热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也是蔬菜产业发展必须突破瓶颈。
  “新疆蔬菜产业要在全国乃至中亚市场站稳脚跟,科技赋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余庆辉认为,应从国家战略角度,重视苦咸水资源农业化利用、盐碱地改良等关键领域研究,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目前,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发的设施蔬菜高效模式,通过“一茬多熟、一水多用”立体间套作体系,已实现亩综合收益突破5.3万元;疏勒县现代蔬菜产业园采用玻璃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湿度、水肥自动化调控,串收番茄等高端品种亩产值超传统种植模式2倍。后期,可进一步加速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杜永臣也从全国视角强调科技对蔬菜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他说,西北片区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加工蔬菜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而加快机械化、智能化进程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以加工番茄为例,目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5%,北斗导航移栽机日作业面积30亩,效率是人工30倍。但在其他蔬菜品类的机械化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要加大智能装备研发力度,推动更多蔬菜品种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种植管理。

  技术创新,突破种植与生产瓶颈

  技术创新是破解蔬菜种植和生产难题的关键,多位专家分享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蒋芳玲专家关注新疆蔬菜种植关键技术,针对番茄品质、栽培过程中干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她的团队经深入研究,在蔬菜品质提升和抗逆栽培方面取得突破,推出一套契合新疆地区的蔬菜栽培技术方案。包含耐裂果高糖栽培、复合胁迫、抗性诱导技术、基于生物有机肥的科学施肥技术等,既能提高番茄品质、培肥土壤,又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干旱和盐胁迫对番茄生长的不利影响。近几年,该技术吸引众多北疆种植户关注。

新疆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副所长王浩正在田间观察辣椒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王浩则聚焦本地设施蔬菜产业,分享“设施+特色”发展模式中蕴含的技术创新。他认为,发展设施农业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对温湿度、水肥等的精准调控,不仅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保障蔬菜稳定生产,还能结合当地特色蔬菜品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蔬菜品牌,为北疆多地农民增收提供新思路。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王柏柯,在分析新疆加工番茄产业时同样凸显科技的重要性。
  新疆加工番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八成,已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但当前产业面临品种结构单一的困境,多集中在少数传统品种,难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且精深加工程度不足,长期以番茄酱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匮乏。
  对此,他提出必须依靠科技推动品种改良,培育更多耐运输、高附加值的品种,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模式与品牌,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长远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模式和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是多位专家的共识。
  王柏柯在分析产业发展路径时提出,要推动产业链延伸,从单一番茄酱转向番茄红素、番茄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消费市场正随快餐业,如肯德基、必胜客等需求增长而不断扩大,这为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广阔空间。
  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等因素正倒逼产业升级,新疆产区需转向多元化种植,既迎合欧美高端市场需求,又积极开发国内市场,通过这样的转型优化品种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突围”。
  胡萝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庄飞云则聚焦新疆胡萝卜产业发展与思考。
  新疆拥有适宜胡萝卜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当地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品种老化、技术传统、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庄飞云认为,推动新疆胡萝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强品种改良,培育适配本地、高营养且商品性佳的品种;推广精准播种、无人机械、科学水肥管理等先进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打造特色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以提高附加值;同时健全产业链,促进种植户、企业、经销商紧密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
  研讨会上,专家们的观点相互补充,全方位为西北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思路,也为西北蔬菜产业铺就一条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振兴之路。随着这些思路落地生根,西北蔬菜产业必将结出丰硕果实,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广袤田野生机盎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