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普新疆】田立文:绿色棉田里的创新答卷

时间:2025-08-15点击数:


 

在新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科技的炽热初心,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们或是扎根田间地头,用农业新技术托起丰收希望;或是跋涉荒野山川,以地质勘探解码大地密码;或是深耕医学领域,以创新诊疗守护生命健康……这些动人的故事,都被新疆科协精心收集,整理成珍贵的事迹材料。它们既是新疆科技发展的生动注脚,更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矢志创新的奋斗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些文字,走进他们,共同致敬科技追光者。

田立文:绿色棉田里的创新答卷      

2025年4月22日,以“人工智能 助力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田立文荣获“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特等奖,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是当届我国农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棉花专家。

从“新疆棉花精量播种棉田保苗方法”到“纺精梳300支棉纱有机长绒棉原料生产方法”,从“新疆棉区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到“低机械纤维损伤的机采棉加工生产方法”,田立文的多项颠覆性专利,为他摘得中国发明领域的最高荣誉。其中,两项核心技术尤为亮眼:“纺精梳300支棉纱有机长绒棉原料生产方法”与“高品质新疆机采棉生产方法”突破机采棉纤维损伤瓶颈,首次实现我国优质乃至超优级长绒棉生产技术的海外专利授权,终结了高端棉纱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低成本高效益棉田滴灌系统及使用方法”更具革新意义——他率先提出以3-7米低工作压力替代常规10米高压力,以3.2升/小时大流量滴灌带替代0.8升/小时小滴量系统,结合精简过滤装置与一次性滴灌带、支管及连接件设计,不仅将新疆棉田滴灌设备投入控制在每亩600元以内,更提供了可大面积推广的滴灌技术方案。这项成果与同行共同创造了单一区域单一作物大规模低成本应用滴灌技术的世界奇迹,彰显出独具新疆特色的技术创新力。正如国内外同行评价:“中国棉花技术已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这正是绿色棉田里的中国答案。”

       
       

扎根棉田  立下宏愿

       

田立文,1965年5月生,1992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曾任第十二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新疆科技特等奖获得者,兼任新疆棉花学会理事,自治区棉花岗位科学家。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田立文的研究生时期。那时的他,在导师的指引下,敏锐地洞察到新疆将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怀揣着对棉花事业的无限憧憬,他毅然奔赴新疆。新疆主产棉区的壮观景象让他震撼不已,但同时也让他开始直面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棉农顶着烈日从早忙到晚,一年辛劳却未必能有理想收获……”田立文常提及当年触动他的场景。正是这份共情,让他立下宏愿:以技术创新为棉农解忧。

从此,田立文开启了科研攻关之路。针对棉花播种保苗率低的问题,田立文通过大量调研和实践,发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机械,还在于种子质量和农艺等综合配套技术。于是,他创新性地在传统种子精选工艺中加入色选与磁选环节。其研发的磁选机将铁粉渗入裂缝种子,通过N35-52的强磁铁钕铁硼材料打造的输送带转向辊,将裂缝种子吸附在输送带表面,直至其远离该磁辊才掉落,从而实现高效分离。同时,他配套提出“播种深度降至2.5-3.0厘米、播种期推后5-7天、选用籽指9.5克以上种子”的农艺配套技术,将棉花发芽率稳定提升至88%以上,为新疆棉花赢得了科技领域的广泛赞誉。

田立文专家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惠及广大农民。三十多年来,他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棉农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针对农民反映的种植方面的问题,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结合新疆自然生态特点和种植管理模式,推出与新疆自然生态条件高度匹配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实实在在为棉农纾困解难。

       
       

科技力量  棉业新篇

三十余载春秋,田立文将青春与汗水深植新疆热土。他专注于棉花优质高产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以科技之力改写着新疆棉花产业的篇章。

自1992年开始在新疆生产一线从事棉花研究以来,田立文主持并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7项,包括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和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参与制定国家、地方与企业标准总共3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21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

田立文在新疆棉花产业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他持续钻研膜下滴灌技术,成功使棉田耗水量降低30%,同时将肥料利用率提升20%;创新研发的轻简化种植技术,让生产投入减少超30%。在机采棉加工方面,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低机械损伤生产方法成效显著,经该技术处理后,原棉纤维长度较传统方法平均增加0.9毫米,断裂比强度平均增加1.1厘牛/特克斯,有效控制了棉花纤维在长度与强度上的损耗,大幅提升了机采棉的整体品质与可纺性。不仅如此,他主导制定的28项标准,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标准化管理,还为中亚多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他牵头研发的新疆棉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正为重塑产业生态发挥重要作用。自2016年起,其研发成果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达1.4亿亩,创造了37.31亿元的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田立文荣获新疆科技特等奖时的感言:“一粒棉种承载着国家战略,一片棉田关乎百万民生。科学家最大的荣耀,是看到技术化作棉农脸上的笑容。”这份初心,正是他在绿色棉田里书写创新答卷的永恒笔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