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种在瓶中的大蒜

时间:2025-08-14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曾几何时,新疆大蒜的种质优势因病毒积累而褪色,高产梦想因繁殖瓶颈而搁浅,优质口碑因品种混杂而黯淡。如今,“种在瓶中的大蒜”正以科技之力破局,这项脱毒气生鳞茎繁育技术,不仅让优质种源摆脱田间局限,更成为激活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作物资源利用及脱毒技术研究中心光照间内,试管瓶中的大蒜正在生长。 记者江斌伟摄

这项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发展前景如何?又为农户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改变……8月11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作物资源利用及脱毒技术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实验室里的“破局密钥”

推开玻璃门,一股冰凉的气息扑面而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戴着蓝色无菌手套,正在光照间的操作台前端详一支试管,见探访者进来,她举起容器说道:“来得正好,这批昭苏六瓣红刚结出鳞茎,我带您瞧瞧。”

光照间内,数千支透明试管与玻璃瓶在LED灯光下排列成整齐矩阵,宛如一座微型“植物工厂”。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正在光照间精心照顾大蒜种苗。记者江斌伟摄

前排试管中,吉木萨尔白皮大蒜的新芽刚顶破凝胶培养基,两片子叶卷成嫩黄的小喇叭;中间层的种苗已抽茎展叶,淡绿色叶片边缘带着细碎锯齿,叶尖还挂着培养基的水珠;最里层的昭苏六瓣红大蒜蒜薹花苞段,一簇簇气生鳞茎像缀满的粉白珍珠,轻轻晃动试管,圆滚滚的鳞茎便跟着微微颤动,银丝般的根系在透明基质中清晰可见。

“这些‘瓶中苗’藏着大蒜产业的破局密码。”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从瓶中倒出一把结的大蒜鳞茎说道。

说话间,古丽米拉在玻璃操作台上演示起核心流程,“我们用本地新鲜蒜薹作外植体,在蒜薹刚抽出时及时采摘,送入无菌培养室,在严格无菌环境中将其置于特定容器,用定制培养基培养。”

种在试管瓶中的大蒜有些已经开花,结籽,成为气生鳞茎一代种,即原原种。记者江斌伟摄

通过这一过程,大蒜在瓶中可完成从茎到开花再到结果的全周期,最终收获保留原始优良品质的气生鳞茎,即脱毒蒜种。而在气生鳞茎种植一年收获后,科研人员也将收获原原种。

这项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破解传统大田培育的痛点。“过去农户留蒜薹育种,就得放弃30%左右的蒜头收成;现在截取蒜薹培育,原株蒜头照收不误。”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补充道。

异地换种模式书写“增产答卷”

如今,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异地换种模式,这些“瓶中苗”交出亮眼成绩单。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六瓣红大蒜种植基地,2025年测产会上,收获的蒜头饱满紧实。

“这是气生鳞茎二代种,单头均重48.97克,瓣数达 6.68个,比普通蒜种增产360公斤/亩。”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说道。

昭苏六瓣红大蒜在吉木萨尔异地换种模式下,蒜头直径达到7.33cm,属于特大级别。受访者提供

数据显示,2023至2025年间,项目在吉木萨尔县、昭苏县两地累计试验示范10余亩,推广面积达2000余亩。

昭苏六瓣红大蒜气生鳞茎一代种的蒜氨酸含量较普通蒜瓣繁育的品种高出23%,昭苏六瓣红二代种当地产量达到1364公斤,通过异地种植在吉木萨尔县建立异地换种模式,亩产达到1348.5公斤,分别为农户每亩增收288元、343元。更难得的是,两地试验田全程未出现显著病虫草害,农药使用量减少近半,体现了脱毒种源结合气生鳞茎繁育技术在绿色生产、节本增效方面的巨大潜力。

“过去种蒜就怕病毒病,叶子黄巴巴的,收成全看天。” 昭苏县种植户张晖说道。

昭苏六瓣红大蒜气生鳞茎一代种。受访者提供

他算起了明白账,“现在用脱毒种,省心不说,蒜头还大,收购价每公斤高两毛,20 亩多挣五千多。”

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保存了对比照片:普通蒜种的地块叶片蜷曲,而气生鳞茎种植的田块,叶片舒展如剑,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浪直抵远山。

“脱毒种源结合异地换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品种潜力。从昭苏种到吉木萨尔,不仅产量稳,还能避开本地病虫害,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说。

产业路上的“绿色希望”

实际上,新疆“高蒜氨酸大蒜”药用价值显著,但长期受困于无性繁殖局限、无序引种及繁育种机构缺失,导致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病毒积累严重,加之栽培技术落后、成本高企,产量与品质双降,产业发展受阻。

转机始于2023年。依托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高蒜氨酸离体蒜薹诱导脱毒气生鳞茎替代种蒜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引入山东农业大学的离体繁育技术,经三年研究,成功将其应用于本地吉木萨尔白皮大蒜和昭苏六瓣红大蒜,实现技术本地化落地。

技术人员给周边农户讲解气生鳞茎增产效应。受访者提供

如今,技术培训已成常态。在昭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正用实物对比讲解,“这是普通蒜瓣,根系带褐斑;这是气生鳞茎种,根系白净,脱毒苗的优势,一眼就能看出来。”

数据显示,近几年,团队已推广2000余亩地,累计为农户增收超6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快速获得遗传稳定、低病毒(或脱毒)的试管苗,显著提升繁殖系数、缩短生产周期,还能降低优质脱毒种苗成本,为大规模应用奠定经济可行性基础。

昭苏气生鳞茎二代种与普通种对比(红线以上的黄一点的部分是普通种蒜,红线以下较绿色的地方是气生鳞茎二代种)受访者供图

再望向玻璃培养瓶,新一批种苗正舒展新叶。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望着这些“种源先锋”,眼里满是期待,“下一步我们要建立三级繁育体系,让更多农户用上脱毒种。”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田野的希望,这些长在瓶中的大蒜,不仅结出了饱满的蒜头,更种下了科技兴农的信心。当脱毒种源在科技支撑下扎根大地,新疆大蒜产业正迎来提质增效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