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药香满园 一株一叶皆匠心

时间:2025-07-31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7月的乌鲁木齐,清晨七点的阳光已带着灼人的温度,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的田垄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已经在此忙碌了起来。

玉米花丝的嫩黄、西瓜果肉的甜润,都在等待他们用精准的数据“验明正身”。在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他们与时间赛跑,只为给每个农作物品种办好“身份证”,让优质种子能带着“合法身份”走向更广阔的田野。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DUS测试员王帆带着学生张慧正在玉米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玉米地里的“黄金观测窗”

“张慧,注意看这株雄穗的分枝数,散粉期的花药颜色会随时间变化,现在记准了,下午再对比就不一样了。”王帆忙得头也抬不起来,声音被热风揉得有些沙哑。

张慧赶紧把内容记在本子上,额前碎发早已被汗水粘在脸颊。

作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名DUS测试员,王帆带着学生已经在玉米地里泡了半个多月。眼下正是玉米抽丝散粉“黄金观测期”,每天七点半进地记录抽丝散粉数据,十点准时拍摄花丝、花药的标准照,这个时间窗口比金子还金贵。

“太早了花药没完全散开,太晚了花丝蔫了没精神,拍出来的照片就不算‘标准证件照’。”王帆一边调整相机角度,一边给学生演示,镜头里的玉米花丝嫩黄透亮,她很快按下快门,一组花丝的不同形态被定格在镜头里。

很快到了正午时分,日头把玉米叶子晒得发烫,王帆的记录本上,字迹常被汗水晕开一小片。但她从不将就,晕了就重写,“DUS测试考的就是‘三性’,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差一个数据,品种‘身份证’就办不下来。”

如今张慧总算明白王帆常说的 “种子会说话,但得有人听懂”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这些被仔细丈量的雄穗长度、被反复比对的花丝颜色,都是品种在诉说自己的独特性。

最多的时候,王帆一天带学生测完40个玉米品种,她说:“我们不是在跟高温较劲,是在帮每个品种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瓜棚,王帆正在挑选要测试的西瓜。记者江斌伟摄

瓜棚里的“品质侦探”

如果说玉米地是“露天考场”,那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颜国荣测试的西瓜、甜瓜棚就是“桑拿房”。

温度计往棚里一插,红线似乎“噌”地一下就窜到42℃,热浪裹着瓜香扑面而来,让人刚站定就开始冒汗。

颜国荣擦一把汗,笑着拉开棚帘,他手里的测糖仪闪着光,“瓜的甜度得在高温天测才准,就像人在运动后才能看出真体格。”

团队里的实习生李修远称“颜老师像个品质侦探”,眼里全是别人忽略的细节。

测西瓜时,他要先看果皮上的条纹是不是“表里如一”,即露在外面的和压在土里的部分色差不能超过标准;再敲敲瓜皮听回声,“闷沉的才是熟得正好的”;最后一刀切下去,瓜瓤颜色、果肉硬度、种子多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得记在表格里。

测甜瓜时,颜国荣则更讲究,连果皮上条纹宽窄都要用尺子测量,“这些都是品种的‘指纹’,少一个特征,就可能认错‘人’。”

“要知道,收获不易。”颜国荣说道,为了避免测试取样错误,从收样种子、育苗、移栽、田间取样等做到流程化管理,测试人员亲自采样贴标签,确保测试数据与测试品种的一一对应。西瓜甜瓜果实性状是测试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果实取样也很有学问,比如成熟果实的判定、同一品种取样相近节位果实等,严把取样质量关,提高品种一致性判定的准确性。

“颜老师说,咱们多流两斤汗,育种家的心血就多一分保障。”张慧抹了把脸说道。

傍晚收工时,团队样品箱里躺着不同品种的西瓜切片,红的、黄的、带条纹的,像一块块彩色的琥珀。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颜国荣测试的西瓜、甜瓜棚就是“桑拿房”,但他们依然干得热火朝天。记者江斌伟摄

每年为上千个农作物品种“验明正身”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试验田的围栏,颜国荣和王帆等人又在办公室碰了头。

桌上的测试报告堆得整整齐齐,每份报告的封皮上都印着“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这个扎根戈壁的测试站,每年要给上千个农作物品种“验明正身”。

“咱们站在种业振兴的第一道岗。”颜国荣打比方说,DUS测试就像给种子发“法律护照”,通过了才能在市场流通。

分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承担玉米、棉花、小麦、西瓜、甜瓜等14种作物,4300余个新品种测试任务,用于新品种保护、审定和登记,为新疆乃至全国种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时分中心整合集成测试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研制国家及农业行业标准14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0余篇。

这些年,新疆的玉米、西甜瓜品种越来越多,测试员们的工作量翻了几番。

王帆带的学生开始学着在高温天保护相机电池,因为太热了会断电。而颜国荣团队总结出“瓜棚工作三步骤”,如先通风、再记录、后采样,都是在热浪里摸出的门道。

这里的测试员们,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野,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我们坚守在这里,就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多好品种,新疆的田间能长出更甜的瓜、更壮的粮。”在一线坚守了近20年的颜国荣说。

夜色渐浓,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王帆在电脑上核对白天的数据,颜国荣在整理瓜类品种的照片档案。

窗外,晚风终于带来一丝凉意,但他们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那片热浪翻滚的田野里,又会响起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那是品种在被认真倾听的声音,是守望者们写给种业振兴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