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马铃薯试验田播下“科技种”

时间:2025-05-23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5月21日,时近正午,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一片马铃薯试验田,一阵阵机器轰鸣声中,播种机将脱毒种薯播入田间。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和团队成员沈洪飞蹲在播种机旁,仔细调试脱毒种薯和种肥下种深度。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和团队成员沈洪飞正在往拖拉机中装脱毒种薯。记者江斌伟摄

  随着种薯落入土壤,团队成员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在一旁记录着播种参数,“行距110厘米,株距23厘米,这样既能保障中耕、覆土等机械作业,又通过合理密植提高马铃薯产量。”

  播种时节,在这片试验田,这样的科研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刘易俯身丈量垄距时说:“今年要让科技在田里‘扎根’,找到化肥减量又增产的好法子。”眼下,他正带领团队开展《马铃薯绿色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试验。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黑色衣服)正在网室查看马铃薯种苗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长期以来,农户为提高单产习惯大水大肥,导致土壤板结等环境问题凸显。根据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任务安排,试验旨在建立“有机-无机”协同增效施肥体系,初步构建起符合干旱区生态特征的精准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投入产出比,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正在网室查看马铃薯种苗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2025年,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团队紧扣产业需求,由刘易牵头统筹岗站协作,在5个示范县开展多类型大田试验。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介绍,今年从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引进的18个优质品种已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太平村完成了播种工作。

  “我们联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北片区岗站专家引进这些品种,就是要在大田里筛选出‘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硬通货’。”杨茹薇解释。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易正在往拖拉机中装脱毒种薯。记者江斌伟摄

  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3.83万亩,较 2023年增长8.29%;总产量120.75万吨,增长1.53%。目前,南疆以费乌瑞它、中薯5号等中早熟品种为主,主推多膜覆盖、复播模式;北疆则侧重青薯9号、大西洋等中晚熟品种,配套大垄双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

  随着播种机缓缓前行,地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由刘易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正以播种为起点,通过品种筛选、模式创新、绿色栽培等科技手段,为新疆马铃薯产业播下“科技育苗”的种子,助力产业提质升级,绘就乡村振兴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