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探秘食用菌的“种子”宝库

时间:2025-02-05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有一座意义非凡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目前,这里精心选育和收藏着 2000 余份食用菌种质资源,它们多为科研人员跑遍天山南北悉心收集而来,有的则是从国内各食用菌主产区和科研单位引进的优良菌种。

  2月2日,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此地,探秘新疆首个食用菌种质资源 “宝库”。

  保种人:全力守护“菌种”入库

  步入这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医用保藏箱,里面静静保藏着20余种、2000余份各种珍贵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其中一个区域,存放着白灵菇的种质资源。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食用菌团队成员正在检查出菇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从架子上取下一个密封盒,里面是白灵菇的菌种,它们被封装在特制培养基,安静地“沉睡”着。这些培养基像是为菌种打造的“温暖小窝”,提供着它们生存所需的养分。

  不远处,存放着新疆特有菌类种质资源。那些装着阿魏菇、中华美味蘑菇等菌种的容器,排列有序。每一个容器上都贴着标签,详细记录着菌类的名称、采集地点、时间等信息,这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信息,确保每一份种质都得到妥善的保管,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留存希望的种子 。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展示收藏保存的食用菌种质资源。记者江斌伟摄

  那么科研人员是如何收集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呢?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说,当一朵菌菇发育成熟,便会如烟花般喷射出数以亿计的孢子。这些孢子大多数会萌发出细长的单核菌丝。

  贾培松进一步解释:“这些单核菌丝两两结对‘成家’,进而形成双核菌丝体,这便是食用菌的‘种子’,也就是生产中所使用的‘菌种’。”

  当这些菌种“成家立业”后,便迅速发育壮大,相互缠绕交织,最终幻化成人们熟悉的模样——或是扇状、或是马蹄状、亦或是掌状的子实体,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蘑菇。

  “不过,与粒粒分明的植物种子不同,在成为菌菇之前,双核菌丝体极其微小,犹如秋毫之末,肉眼几乎难以辨认菌丝体的微观模样。这就需要我们仔细采集保存后,借助专业仪器才能进行观测。”贾培松补充道。

  在种质资源库,目前主要依靠低温条件来保藏菌种,通过降低甚至停滞菌株代谢的速率,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

  其中,短期保藏是将菌丝接种到PDA试管斜面上,随后放置在2℃至4℃的医用保藏箱中。试管中的培养基如同维持生命基本机能的“葡萄糖点滴”,十分基础。一般情况下,3至6个月,培养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会逐渐流失无法满足菌种保藏要求。此时,必须及时将菌丝接种到新的PDA试管斜面上继代培养。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过程繁琐,而且多次转接极易引发菌种种性衰退问题。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琦正在从液氮罐里保存食用菌种质资源。记者江斌伟摄

  科研人员还将其中更珍贵的各类蘑菇种质资源“藏”进液氮罐。助理研究员朱琦戴着厚厚的特制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液氮罐,里面冒出丝丝烟气。罐内温度为﹣160℃至﹣189℃,各种珍贵的种质资源可以在此保存8至10年。

   贾培松透露,近两年依托平台建设项目,基地也已建立了种质资源液氮保藏系统,保藏时间可达8至10年,目前已陆续入库种质资源800余份,终将实现种质资源的长期保藏。

  用种人:让“种子”发挥更大价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利在千秋。如今蘑菇常见于百姓餐桌,背后是科研人员不懈坚守,只为繁育更多优质品种。

  在超净工作台前,一摞摞培养皿整齐码放。朱琦正坐在超净台前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这几日,他们正在开展白灵菇品种系统选育工作。

  在超净工作台前,科研人员正紧张忙碌地开展白灵菇品种系统选育工作。记者江斌伟摄

  经十天恒温培养,采集的白灵菇“种子”组织块,生长成为浓密的丝状菌丝体即“菌种”。她熟练打开皿盖、挑取菌丝接入培养基、扣盖......操作一气呵成。

  发现和收集食用菌种质资源,仅仅是漫漫征途第一步,大量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批量反复的选育工作才是选育到好种子,让种子“发扬光大”的关键。

  “为了选出一个好种子,可谓是层层筛选、万里挑一。”贾培松说,通过培养扩繁、出菇试验等,期望为种质的不同农艺性状精准“画像”,筛选保留下抗逆、高产优异菌株。

  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种需要漫长的选育研究,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收集种质是育种的第一步,重复且枯燥,每个种质分离菌种后至少要纯化3次以上,直至菌落形态和颜色等单一匀称。可以说,一个自育品种的诞生,是从千万次筛选中脱颖而出的成果。

  以白灵菇为例, 过往几年,科研团队不畏艰辛、深耕细作,从全疆不同地方收集而来的种质资源,大胆创新,成功创制出 300 余个全新种质,为白灵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正在观察出菇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科研人员深知,种子为先,紧握种业自主权、培育优良品种,是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新春佳节,本是与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刻,他们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在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白灵菇;大棚中仔细观察白灵菇生长态势;在实验室专注分析种质数据,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背后,都是对科研事业的满腔热忱。

  “我们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对食用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贾培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