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平凡的岗位·不凡的坚守丨“种菇人”悉心呵护 让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时间:2025-02-05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新春佳节,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氛围中时,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有这样一群人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悉心呵护着白灵菇的生长。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正在观察白灵菇生长情况。 记者江斌伟摄

  大年初一下午,本报全媒体记者踏入食用菌试验基地的现代化大棚,一股带着泥土芬芳与蘑菇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与室外冰天雪地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智能化出菇室内温暖如春,温度精准控制在10℃至18℃,为白灵菇营造出最佳生长环境。

  出菇室内,一排排整齐的菌菇架上,形态各异的白灵菇生机勃勃。有的白灵菇宛如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羞涩地探出脑袋;有的则已舒展身姿,犹如一把把精巧撑开的小扇子。几名科研人员穿梭其间,正专注地进行科研工作。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手持筐子,正忙着和团队成员一同小心翼翼地观察和采着蘑菇。

  眼下正值白灵菇出菇高峰期,贾培松带领着食用菌创新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白灵菇的出菇管理和优良种质选育工作中。打水、放风、给光、疏蕾、采菇等每一个环节,都如对待新生的婴儿般精心照管。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宁渠)食用菌试验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和团队成员正在观察白灵菇生长情况。 记者江斌伟摄

  栽培管理就像一场漫长而精细的接力赛,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蘑菇最终的性状、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贾培松说:“即便节日期间,我们必须每日悉心照料,及时观察、检测和收获成熟的蘑菇,用于后续的性状鉴定研究,期望能选育出更优质的新品种,早日端上市民的餐桌。”

  目前,新疆白灵菇自育品种还是空白,生产品种存在抗病弱,菇型、产量和质地不佳等问题,菇农对优良品种的需求十分迫切。贾培松团队紧紧围绕白灵菇种质收集保藏、菌种繁育、种质鉴定、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推广开展研究工作,致力于选育抗病、掌形侧生和质地紧实的优良白灵菇新品种。

  白灵菇是我国具自主知识产权且产地明确的珍稀食用菌,新疆作为其唯一野生资源分布地,有着明显的产业优势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团队成功收集保藏 900 余份种质资源,创制 300 余份新种质。

  贾培松说:“我们深知,紧握种业自主权,培育良种,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

  因而,过年期间的坚守,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期待用科技赋能,让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新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