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专题网

    党建专题网

      党建专题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专题网 - 正文

      《吴明珠传》读后感:苦酿甘甜 光耀边疆

      时间:2025-07-24点击数:

      • 作为一名新疆农业科学院的普通科研工作者,读完《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传记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被誉为“中国西甜瓜之母”的科学家,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吴明珠院士的故事,与我们新疆农科院几代人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她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土壤、每一颗瓜种之中。

      • 一、与新疆血脉相连的科研人生

      • 吴明珠院士的人生选择,深深震撼了我。1955年,她放弃北京优渥的工作,主动请缨来到新疆,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她用双脚丈量了300多个生产队,整理出44个瓜品种,建立起新疆甜瓜的第一份资源档案。书中提到,她曾为寻找一颗优质哈密瓜种子,徒步穿越火焰山和大戈壁,最终培育出红心脆、麒麟瓜等经典品种。这些成果不仅让新疆瓜果享誉世界,更奠定了我国西甜瓜育种的科学基础。

      • 在新疆农科院工作的这些年,我常常听老一辈同事提起吴院士的故事。她的足迹遍布吐鲁番、鄯善、海南南繁基地,而如今,我们仍在这些土地上延续她的研究。她曾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甘甜献给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农业科学家的初心——用科研成果造福百姓。

      • 二、南繁精神与团队协作的力量

      • 吴明珠院士的科研生涯,是“南繁精神”的生动写照。书中提到,她与袁隆平院士同为西南农学院校友,一个种稻、一个育瓜,用一生诠释了“艰苦卓绝、拼搏进取”的科学信念。她扎根新疆60余年,冬季转战海南南繁基地,像候鸟一样追逐育种的最佳环境。这种“南繁北育”的模式,至今仍是新疆农科院的重要工作方式。

      • 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团队协作的重视。传记中多次提到,吴院士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与同事、学生共同奋斗。她的丈夫杨其祐放弃个人事业,全力支持她的研究;她的学生伊鸿平、冯炯鑫等人继承了她的衣钵,将哈密瓜育种技术推向新高度。这让我联想到新疆农科院的日常——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团队无数次的田间试验、数据分析和经验传承。吴院士的故事提醒我们:科学事业需要代际接力,更需要无私的协作与奉献。

      • 三、扎根基层的科研情怀

      • 书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动容:吴院士曾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选择回到田间当一名“瓜专员”。她说:“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这种对科研的纯粹热爱,正是当今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的品质。在新疆农科院,我们同样面临艰苦的环境——烈日炙烤的试验田、反复失败的育种实验、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但吴院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从不畏惧这些困难,反而将其视为使命的勋章。

      • 吴院士的“泥土情怀”也深深感染了我。她与瓜农同吃同住,用维吾尔语与老乡交流,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阿依木汗”(月亮姑娘)。这种扎根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正是新疆农科院倡导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像她一样,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用科学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 四、传承与启示:我们如何接过她的火炬

      • 作为新疆农科院的一员,我时常思考:如何继承吴院士的精神?书中给出了答案——她的成就不仅在于培育了30多个瓜种,更在于塑造了一种科学报国的价值观。她将40万元奖金捐给课题组,谢绝“院士楼”的待遇,晚年即使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仍念念不忘瓜种。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 如今,新疆农科院的哈密瓜研究中心仍在延续她的研究。我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优化传统育种方法,同时探索节水栽培、抗病品种等新方向。吴院士的“红心脆”依然是市场上的经典品种,而新一代的“绿宝石”“金凤凰”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她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经验,也要勇于创新突破。

      • 结语:甘甜背后的苦与光

      • “瓜儿为什么这么甜,是因为她一生都在自找苦吃。”这句书的副标题,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吴明珠院士的一生。她用一生的坚守,换来了国人“吃瓜自由”的幸福,更用科学家的担当点亮了边疆农业的未来。

      • 作为新疆农科院的青年一代,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吴院士培育的“红心脆”仍在市场上流通,而我们团队研发的耐储运型“丝路蜜”已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她当年徒步考察的300个生产队,如今已被我们绘制成数字化的“西甜瓜资源地图”;她最牵挂的瓜农增收问题,正在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得到系统性解决。但每当取得一点成绩时,我总会想起书中那句令人警醒的话:“科研成果不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奖状,而是长在土地里的希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新疆农科院的使命更加清晰。我们要像吴院士一样,既做“顶天”的探索者,攻克种源“卡脖子”难题;更要做“立地”的践行者,让科技成果化作农民口袋里的增收、消费者舌尖上的幸福。当我在试验田里弯腰查看瓜苗时,常会想起吴院士那句朴素的自白:“我这一生,只做了育瓜这一件事。”但正是这“一件事”,让戈壁滩飘起瓜香,让边疆的星空下多了无数甜蜜的笑容。

      •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新疆农科院这片热土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吴院士精神的继承者。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科研之路注定艰辛,但只要我们心怀人民、脚踏实地,便能将苦酿成甜,让科学的星光永远闪耀在祖国的边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支部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