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刘颖的《把甘甜献给你》,书中“以奉献诠释甘甜,以坚守传递希望”的主题深深触动了我。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即将在新疆开展农业害虫防治研究的道路。作为即将在新疆开展农业害虫防治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书中描绘的那些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形象,让我深刻理解了"甘甜"的真谛——它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期待,更是一种甘于奉献、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作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青年博士,我深知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的特殊性,与我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与使命产生了强烈共振。新疆,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面积的沃土,不仅是“瓜果之乡”,更是农业害虫防治的前沿阵地。棉铃虫、蚜虫、果树蛀干害虫等常年威胁着当地特色作物,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刘颖笔下那些“把甘甜留给他人,自己咽下苦涩”的奉献者形象,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转化为边疆农业的“甘甜”?
书中启示我们,甘甜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甘甜源于坚守——科研人的长期主义。书中描写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案例令人动容。联想到新疆害虫防治领域,棉田蚜虫抗药性治理、天敌昆虫规模化繁育等课题均需长期投入。如书中言:“甘甜是时间的沉淀”,我意识到,在新疆的工作可能需要面对数据积累缓慢、田间试验周期长等挑战,但唯有坚守才能破解生产难题。其次,甘甜生于共享——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刘颖多次强调“先给”的主动性。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语言文化差异、农户传统防治习惯等,都可能成为技术落地的障碍。书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呼吁提醒我:未来需深入田间,用维吾尔语版防治手册、可视化技术图谱等“接地气”的方式,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农。最后,甘甜成于共生——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甘甜不是掠夺,而是回馈”这一观点与害虫综合治理(IPM)理念高度契合。新疆脆弱的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更需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书中提到的“以虫治虫”案例(如利用瓢虫防治蚜虫)启发我:未来研究应侧重本土天敌资源开发,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守护边疆生态与农产品安全双赢。
从农业昆虫学的专业视角来看,这本书的许多思想与害虫防治工作高度契合。首先,害虫防治中的“甘甜辩证法”与书中“先苦后甜”的叙事不谋而合。例如:短期使用化学农药虽见效快,但可能导致生态破坏;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初期投入大,长期却能维持系统稳定。这要求我们像书中人物那样,敢于选择“延迟满足”的科学路径。其次,新疆特色作物的保护实践需要“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针对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等特色作物,探索利用新疆本土节肢动物(如塔里木草蛉)构建防控体系,既符合书中“就地取材”的智慧,也能降低防治成本。此外,气候变化下的新挑战也值得关注。作者提及“环境变迁中的坚守”,恰呼应新疆近年害虫种群动态变化(如棉铃虫世代数增加)。这警示我们需加强害虫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将书中“未雨绸缪”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科研行动。在生态保护方面,书中强调的"共生"理念与害虫综合治理不谋而合,这要求我们在防治害虫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思考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新疆、服务"三农"的决心。
基于书中精神与专业实际,我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新疆行动纲领。首先,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将开展新疆主要害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为绿色农药研发提供依据。其次,在技术转化方面,我将与当地农技站合作开发双语(汉/维)害虫识别APP,解决农户“认虫难”问题。此外,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将评估天敌昆虫释放对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践行“甘甜共生”理念。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将借鉴书中“传帮带”模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植保技术推广骨干。
《把甘甜献给你》中最打动我的,是那句“给予者的收获,往往比接受者更丰沛”。作为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疆的广袤天地间,我将以书中精神为炬——给农民以技术,破解防治难题;给土地以敬畏,守护生态平衡;给时代以答卷,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这份“甘甜”,终将滋养科研人生与边疆热土的双向奔赴。(植物保护研究所党支部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