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专题网

    党建专题网

      党建专题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专题网 - 正文

      《吴明珠传》读后感:以盐碱为壤,育希望之甜---一位新疆农科人的精神寻根之旅

      时间:2025-04-30点击数:

      一、北碚:嘉陵江畔的基因觉醒

      站在南疆且末县的试验田里,脚下盐碱起的白霜与记忆中的缙云山云雾在脑海中重叠。十五年前,我在北碚兼善中学的课堂上初次听闻“阿依木汗”的传说,彼时只当是地理课本上的边疆故事;十五年后,当我在博格达峰脚下翻开《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才惊觉命运的齿轮早已将两个时空咬合——那位在西南大学樟树林中埋首园艺笔记的少女,与在重庆北碚街巷穿梭求学的我,竟共享着同一片山水的。

      书中记载的细节如电流般击中了我:吴院士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毕业时,笔记本上写着“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而我曾在同一片校区外的路过天生街道,无数次凝望西南大学校训墙上“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金色大字。这种跨越七十年的精神共振,让我突然读懂:所谓成长,从来不是地理坐标的简单位移,而是一粒种子的觉醒——当嘉陵江的波涛与塔克拉玛干的季风相遇,当缙云山的晨雾与天山积雪相映,我们终将在祖国的版图上找到属于科研人的坐标系。

      二、逆向迁徙:从实验室到田埂的范式革命

      吴院士1955年从中央机关奔赴新疆的抉择,曾让无数人费解。正如传记中描述的:“父亲扬言断绝关系,母亲忧思成疾,但25岁的她趁着夜色踏上西行列车”。这种“向下扎根”的勇气,在我选择盐碱地改良研究时获得了全新注解——去年十月,当我将博士学位证书放进乌鲁木齐宿舍的抽屉,转而拾起盐碱土样走进巴楚、且末等地的试验田时,终于理解了“逆向迁徙”的本质:这不是逃离,而是向着科学本质的回归。

      书中描绘的科研场景让我热泪盈眶:吴院士在鄯善县顶着50℃高温徒步300多个生产队,为濒危甜瓜品种建档;在海南南繁基地用“四季育种法”对抗时间。这与我所在团队在塔里木河、车尔臣河畔的日夜何其相似:我们在零下10℃的温度踏勘盐碱地,采集土样分析盐渍化动态,改良重度盐碱荒地种植耐盐碱作物。吴院士说“真正的实验室在田间”,而团队与我在盐碱地上布置包括生物培肥、水盐运移等各项试验,恰是对这句话的当代诠释——当身穿实验服的我们蹲在板结的土地上采集样本时,科学不再是试管中的精致游戏,而是与大地博弈的生命哲学。

      三、纯粹性的传承:在解构时代重构科研信仰

      阅读吴院士晚年患阿尔茨海默病仍念叨“瓜该授粉了”的片段时,我正在室内收集盐碱地改良的相关文献以布置最新的试验方案,在发现方案仍有改进的地方时不禁感叹:“我们何尝不是‘盐碱地里的阿依木汗’?”这句话道破了科研纯粹性的真谛——当我们选择将青春交付给边疆大地时,便已与吴院士缔结了跨越时空的契约。

      书中三组对比深深重塑了我的科研观: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吴院士辞去副厅级职务蜗居农技站,将50万元奖金投入育种研究,这与当下“非升即走”的科研焦虑形成强烈对冲。在盐碱地改良项目中,我们使用微生物、绿肥间作的方式稳步改良盐碱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目标在5年时间里将荒地改良成高标准农田。正是对“写在大地上”的致敬。

      失败与创新的共生关系:吴院士在吐鲁番经历137次杂交试验才育成“红心脆”,而作为刚参加工作的研究人员,内心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但是坚信一定能为盐碱地改良做出贡献。正如传记所言:“所有抵达本质的道路,必然穿越艰辛”,失败数据册上每一条红色标记,都是通往绿洲的路标。

      个体与共同体的共鸣:吴院士并非孤勇者,从丈夫杨其祐的默默支持到南繁基地的协作网络,科学始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所在“土壤质量与产能提升”团队同样延续着这种精神,团队成员有超过半数来自疆外并长期扎根盐碱地改良第一线,我认为这也是新时代的“阿依木汗精神”在多元文化土壤中的新生。

      四、盐碱地上的甜蜜事业:从改良土壤到重塑生态

      在乌鲁木齐的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当我看到经过长期改良的盐碱地获得棉花丰收,突然理解了吴院士将毕生奉献给“甜蜜事业”的深意。书中记载她推动哈密瓜“南移东进”,而我们正在探索更宏大的命题:让盐碱地不再是农业的禁区,而是促进作物增收的新沃土。吴院士团队用44个抢救品种构建中国甜瓜基因库,并通过“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实现全国联动;我们团队建立针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改良技术在喀什、阿克苏、巴州等地区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尝试总结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区。科学精神的火炬,正以更辽阔的方式传递。

      五、致新时代的“追光者”:在盐霜与月光之间

      回想起在且末的路上,月光洒向远处泛白的盐碱地,恍惚间与吴院士在海南南繁基地空的画面重叠。这位用一生追赶太阳的科学家,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启示:

      重新定义科研人生:当同龄人在城市书写“三十而立”的剧本时,我们在盐碱地上测量着土壤电导率的变化曲线。但正如吴院士所说:“最高级的成功,是让亿万普通人收获希望”。如果试验方案成功,那么增加的耕地和作物产量将为保障脱贫地区耕地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建人与土地的盟约:在且末县试验地,我们将效仿吴院士“实验田取名字”的传统,将盐碱改良区命名为“甜野”、“青禾”。这些充满诗意的命名,是对土地的敬畏宣言:当我们跪在龟裂的盐壳上播种时,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以谦卑之心寻求和解——这或许就是吴院士“把甘甜献给人民”的深层生态智慧。

      结语:盐碱地里的精神绿洲

      吴明珠院士用94年光阴书写了一道永恒的方程式:

      (理想×坚守)-功利=甘甜

      这道题解里,有西南农学院的晨读声,有吐鲁番盆地的月光,有南繁基地的季风,更有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寻。当“皇后”甜瓜的汁水继续滋养大地时,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科学家,是把生命化作甘霖的人;而最好的纪念,是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抽枝散叶。

      当未来的某天,新疆的盐碱地飘起稻花香,孩子们在改良田里采摘蔬菜水果时,或许不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但正如吴院士所言:“甘甜早已渗入民族肌理”——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便是让盐碱的苦涩,最终沉淀为文明的回甘。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党总支部 曹 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