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文化 - 精神文明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学习心得8

时间:2025-06-19点击数: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求是》重要文章后,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赋予农科青年的使命之重、期许之深。总书记在给新疆支教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求是》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中,他进一步指出青年需“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这些嘱托不仅为青年成长指明方向,更与新疆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度契合。时值新疆农业科学院70周年,结合农忙实践与科研本职,我的体悟如下:

一、以“扎根大地”的农科精神践行“实事求是”

新疆农业的辉煌成就——粮食总产突破2000万吨、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栽培技术实现百万亩“吨粮田”——离不开一代代农科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老一辈科学家如石玉麟,为摸清新疆土地资源,徒步荒漠、亲尝土壤,在罗布泊险境中发现钾盐矿线索,为今日钾肥基地奠定基础。这种“用眼睛看,用铲子挖,用嘴尝”的实干精神,正是总书记“注重实际”要求的生动诠释。反观自身,在田间数据采集时,我曾因高温简化采样流程,导致实验偏差。石玉麟的故事让我醒悟:农科的真知源于泥土,科研的严谨始于足下。未来我将沉入一线,以“尝土”之心校准每一组数据,让技术真正“长在泥土里”。

二、以“敢闯新路”的创新锐气响应“挺膺担当”

总书记号召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新疆农业的转型升级正需此魄力。兵团从“一膀子力气”到“一揽子科技”的蜕变令人振奋:盐碱水养出石斑鱼、沙漠种出油莎豆、智慧大棚实现作物增产10倍……这些突破印证了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我参与的高温干旱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也曾因密植与抗逆性失衡,倒伏、空秆与早衰问题;农机农艺融合瓶颈,专用设备缺失与播种精度不足等问题而长期停滞不前。在学习先进理念后,我们引进耐密植的新品种,以及通过实际情况设计改良设备,在喀什试验田进行试验该技术实现机械实收创百亩(1576.8kg/亩)、千亩(1550.1kg/亩)。迎接农科院70周年,我们青年更需勇闯“无人区”:在复播玉米单产提升、节水农业等“卡脖子”领域,以交叉学科思维破局,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链动能。

三、以“接力攻坚”的青春誓言恪守“强国有我”

新疆农科院七十载薪火相传,本质是一部青年响应时代召唤的奋斗史。1950年代科考队员冒险勘探奠定垦荒基础,今日支教青年扎根边疆点亮教育火种,农科新兵投身“科技巡回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不同时代的青年都以行动诠释“到人民最需要处去”的誓言。在南疆的试验及实践让我彻悟:农科的价值不在论文影响因子,而在农民扬起的笑脸。

四、迎七十院庆,续写“自找苦吃”的新篇章

值此新疆农科院70周年之际,总书记“能吃苦、肯奋斗”的嘱托尤显厚重。我将践行初心,始终秉承“脚下沾泥,肩上有责,心中有光”的老一辈农科人尝土识疆的坚韧、支边青年躬身报国的赤诚,已为我们点燃火炬。在建设农业强区的征程上,我辈青年定将以科技为犁、以青春作种,在新疆沃野中耕耘出下一个七十年的丰饶!(作物所 黄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