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经新疆多部门专家组测产,哈密巴里坤县奎苏镇107亩 “新旱688”小麦新品种在全程无灌溉条件下,平均单产达367公斤,较传统旱麦最高亩产增幅超200%,打破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单产纪录,为旱区粮食增产亮出“硬核”品种支撑。
“新旱688”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选育而成的春性小麦品种,生育期在90-136天,抗旱性达到3级,属于中等抗旱水平,在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的旱作区,也能实现300公斤以上亩产,在灌溉条件匮乏地区的小麦稳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密巴里坤县奎苏镇小麦种植总面积达9万多亩,其中旱地面积3万亩。正常年份下,旱地小麦亩产量仅在80公斤-120公斤;而遭遇极端干旱年份,亩产量往往锐减至二三十公斤,甚至颗粒无收,农户只能收获少量麦草。巴里坤县共有耕地51万多亩,其中常年种植的春小麦达20万亩;县域内旱地有11万亩,常年可利用的仅3~4万亩。受气候条件和水资源制约,这些旱地普遍产量极低。
此前,哈密市旱地春小麦一直沿用常规平播栽培模式,2024年,通过与新疆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启动“旱作小麦探墒沟播水资源高效利用种植模式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引进沟播专用播种机,首次在哈密区域开展品种配套“探墒沟播+免耕保墒+精准植保”旱地春小麦探墒沟播栽培技术实践。
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科副高级农艺师李丽告诉记者,她们引进了一个探墒沟播种机,这个播种机它是将小麦种在沟底,它的保墒能力是优于我们正常平播的一个播种模式。它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如果有降雨,把降雨引到沟底,然后提高根系的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一个利用率。
据新疆多部门专家组测算,该技术模式下旱地小麦亩产已达367公斤,较当地传统种植每亩增收180公斤以上。若在巴里坤县11万亩旱地全面推广,年可新增小麦产量1980万公斤,将大幅提升当地旱地小麦产能,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这片试验田有望成为旱地小麦增产的示范样板。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科研院所组建“旱地小麦技术推广联盟”,编制《西北干旱区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动技术标准化、装备国产化,为保障我国干旱地区粮食安全贡献“哈密智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户在旱地上收获更多丰收喜悦,绘就农业发展新图景。(克衣木·卡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