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博物志·芳名丨黑果越橘:阿勒泰深山里的“蓝黑珍宝”

时间:2025-10-13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深秋时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基地里,几处温室大棚透着勃勃生机。走进其中一间,湿润的空气里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育苗盘里,有的土壤刚覆上薄薄一层新土,黑果越橘的种子正在底下酝酿生机;有的则已冒出嫩绿的芽尖,细细的茎秆顶着两片圆弧形子叶,与阿勒泰深山里的野生小苗模样无二。

野外生长的黑果越橘。受访者供图

  “这些苗子,还有棚里模拟的温湿度、土壤酸碱度,都是照着阿勒泰针叶林的生态环境来的。”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副站长陈勇蹲下身,轻轻拨弄着育苗盘里的土壤,指尖掠过新芽时格外轻柔。
  谈及发现这些珍贵的黑果越橘种苗,陈勇的思绪被牵扯到三年前。
  “能在这儿看到它们扎根发芽,想起去年春天在阿勒泰找野生苗的日子,再辛苦也值了。”陈勇说道。
  作为民族药“柯孜木克颗粒”核心原料之一,黑果越橘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落叶灌木,外形精致却“性子娇贵”。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副站长陈勇和同事正在精心照料黑果越橘的幼苗。记者江斌伟摄

  陈勇介绍,这种植物的幼枝带着鲜明锐棱,卵形叶片薄如纸质,边缘还带着细密的浅齿;每年6月,淡绿中透着红晕的球状坛形小花会从叶腋间垂下,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到了9月,蓝黑色浆果就会挂满枝条,表面蒙着一层灰白粉霜,摘一颗放在手心,既讨喜又珍贵。
  可就是这样一种有价值的植物,自然分布范围却十分狭窄,在我国仅见于新疆阿勒泰山区。也正因如此,寻找野生黑果越橘种质资源,成了团队开展驯化研究的第一步。

雪中冒出绿枝的黑果越橘。受访者供图

  “前年3月底就往阿勒泰跑,那会儿山里还有积雪,车开不进去,就靠步行翻山。”陈勇回忆起寻找野生苗的经历,语气里满是感慨。为了找到黑果越橘野生种群,他和团队成员背着采样袋等工具,在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的深山里穿梭。
  刚开始的半个多月,眼前尽是覆雪的林地和光秃秃的灌木,别说其植株,连带着老叶的枝条都少见。直到4月中旬的一天,他们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落叶松-云杉混交林里,发现了一处背阴坡。此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在松枝的遮挡下,地面露出小块裸露的酸性土壤,几株低矮的灌木从土里探出头,嫩绿的新枝刚冒尖,仔细一看,枝条上的锐棱、叶片的形状,正是他们要找的黑果越橘。
  “它的特点就是雪中也能探出绿枝,这让当时大家都特别兴奋,赶紧记录坐标、采集枝条,连周围的土壤都取了样,就怕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陈勇说道。
  就这样,从春到夏,团队用了近4个月时间,才在阿勒泰不同区域收集到24份野生黑果越橘种质资源,小心翼翼地打包好,带回试验站基地。

深秋时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基地里,温室大棚的黑果越橘冒出嫩绿的芽尖,细细的茎秆顶着两片圆弧形子叶,与阿勒泰深山里的野生小苗模样无二。记者江斌伟摄

  为了让这些“深山来客”尽快适应人工培育环境,也为了摸清它的生长偏好,团队在试验站基地搭建专门的温室,模拟阿勒泰针叶林的半阴半阳环境,调配出与原生地相近的酸性土壤,还根据阿勒泰不同海拔的气候特点,设置多组对比试验。
  同时,2024年,团队牵头的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黑果越橘与沙生蜡菊驯化及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为研究提供更系统的支持。
  此后,科研团队将部分野生苗移栽至哈巴河县苗圃基地进行异地保存,又在试验站里尝试就地移植与种子直播两种培育方式,从2024年6月到10月,反复调整播种和移栽时间,观察植株的生长状态。
  如今,通过长期观察温室里发芽生长的黑果越橘幼苗,结合此前在不同海拔开展的林下仿野生栽培试验数据,团队终于得出关键结论:黑果越橘最适宜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2200米的落叶松-云杉或红松混生针叶林下,不仅需要酸性土壤,还得是半阴半阳的生境,一旦海拔低于1500米,生长就会明显受到抑制。
  “这些结论可不是纸上谈兵,是我们在山里找出来、在棚里种出来的。”陈勇看着眼前的幼苗,眼神里满是期待,后期,科研团队将根据这些数据优化栽培技术,争取让更多“深山珍宝”扎根田间,既能保护野生资源,又能为民族药发展提供稳定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