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农科院自主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60号”(5月15日摄)。

自治区农科院自主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纳斯密”(6月3日摄)。

自治区农科院自主研发的鲜食葡萄“厂”字形树形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场景(8月20日摄)。

自治区农科院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新玉54号”(2024年10月1日摄)。

自治区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棉花品种——“源棉8号”迎来丰收(2024年9月25日摄)。
在中国新疆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自治区农科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山脚下。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用一粒粒种子、一项项技术,书写了从“塞外粮仓”夙愿到“戈壁绿洲”万顷良田的壮美篇章,照亮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成为驱动农业强区建设的强力科技引擎。
作为与自治区同年成立、服务于新疆农业发展的科研机构,自治区农科院以大地为纸、心血为墨、智慧为笔,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己任,深情书写关于坚守、奉献和创新的诗篇。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深深扎根祖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践行、见证着新疆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华丽蜕变。
七十载科技兴农,峥嵘路赓续荣光。自治区农科院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凝练出“求实创新、协同献身、努力攀登、争创一流”的农科精神,秉持着“创新立院、改革兴院、开放办院、人才强院、品牌亮院”办院方针,培育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担当起干旱绿洲灌溉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历史镌刻 新疆农业科技“主力军”的铿锵足迹
1955年,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自治区农科院首任院长涂治带领科研先驱在戈壁滩上搭帐篷、挖沟渠、算数据,他或许不会想到——70年后,这片曾被风沙主宰的土地,会崛起一个个“科技绿洲”。七十载光阴,见证了从算盘到测序仪、从木犁到现代智能农机的沧桑巨变。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弘扬农科精神、塑造农科形象、贡献农科力量,将“不可能”变为“新疆奇迹”。
吴明珠院士以戈壁为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西甜瓜育种事业。从青春芳华到白发苍颜,她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写进戈壁荒漠,培育出30余个优质西甜瓜品种,让“新疆甜蜜”香飘四海、誉满五洲。她不仅是自治区农科院七十载奋斗史上璀璨的星辰,更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自治区农科院坚持扛牢“科技兴农”职责使命,围绕自治区不同历史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强化科技创新、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集中力量解决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打造了具有旱区农业特色的长期稳定的学科团队,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取得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推广了一批综合配套技术,培养了一支能够扎根新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专业服务“三农”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以干旱绿洲灌溉农业为特点的优势研究领域,为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治区农科院始终锚定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构建覆盖全疆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推动形成了适应旱区农业发展的配套品种和技术研发模式,全力支撑和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每年300余名科技人员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基层一线,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科技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完成全疆首次农业资源普查,系统摸清各地县农业资源、气候特点等基本数据,绘制首份新疆农林牧业生态区划图,为科学布局生产奠定基础。上世纪60年代,突破性育成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甜菜及特色瓜菜等50余个主栽品种,种植覆盖率突破80%,彻底扭转新疆“无种可用”“种不适地”等困局。上世纪70年代,推动新品种创制与高产栽培、生物防治、农机应用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首次实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装备的集成。上世纪80年代,聚焦重点产区实施粮棉油果糖全领域系统化综合治理,启动低产田改造工程,几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在新疆初步构建起粮经饲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小麦单产从1955年的每亩82.5公斤跃升至每亩20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从每亩93.5公斤提高到每亩295公斤,提高了2.1倍,皮棉单产从每亩22.5公斤提高到每亩90公斤以上,油料单产增长近6倍。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农科院紧扣自治区农业战略需求,构建全领域技术攻关体系。“七五”期间,自育春小麦品种创单品种推广速度、面积及效益“三个第一”,成为新疆首个百万亩级主栽作物品种。自育油料新品种对我国发展优质高产芥菜型油菜起到关键促进作用。单产皮棉百公斤技术大面积推广、领先全国。“八五”期间,自育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品种在南北疆长期占主导地位。在全国首创并大面积推广吨粮田技术、绿洲“双百斤皮棉县”配套技术,全疆玉米、南疆小麦单产实现突破性增长。破解绿洲棉田病虫害防治难题,棉铃虫天敌治虫技术领跑全国。葡萄促干剂研发推动制干工艺革新,擦亮“新疆葡萄干”金字招牌。“九五”期间,攻克绿洲“双百斤皮棉县”配套技术,实现大面积单产皮棉150公斤以上,达到全国最高水平,棉花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皇后”系列哈密瓜新品种覆盖全疆甜瓜主产区80%以上。培育出我国第一代、至今仍是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芥菜型油菜品种。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农科院聚焦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构建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围绕粮食安全,突破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瓶颈,构建良种选育、繁育与示范推广全链条技术体系,实施“百万亩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出新疆推广面积最大的复播玉米主栽品种。围绕棉花产业,攻克早熟机采棉新品种选育技术,培育出北疆早熟棉区机采主栽品种和南疆主栽棉花品种,自育长绒棉品种综合性状比肩埃及优质长绒棉。围绕果蔬产业,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水肥协同、病虫害防控等特色林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超过百万亩,自育加工番茄新品种达到国际同类优良品种水平。围绕设施农业,形成日光温室周年高效生产模式,实现国内最大纬度跨度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农科院锚定自治区粮油、棉花、果蔬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建设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研发了一批优质专用抗逆高产粮、棉、果、特色作物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培育的小麦品种占全疆小麦播种面积约70%,培育的水稻品种占全疆水稻播种面积85%,培育的玉米品种占南疆复播玉米种植面积约40%,培育的棉花品种占新疆棉花地方种植面积约40%,培育的加工番茄品种占新疆加工番茄种植面积约30%。36个品种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主导品种,24项技术列入主推名录,年均推广自有品种150个、技术装备及产品200项,推广应用面积4000万亩以上。年均在南北疆建立各类作物高产示范基地200余个,开展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果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果品保鲜加工技术组装配套和示范,为自治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良种破壁 撬动农业丰收新纪元的品种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强调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自治区农科院成立以来,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立足新疆农业产业需求,克服育种材料短缺、环境适应性差等困难,通过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保育体系、加速新品种选育推广,在缩短品种培育周期、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小麦是自治区农科院育种的杰出代表。2024年,该院自主培育的“新冬60号”冬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达300万亩,较上年翻倍,高度适配“小麦+复播玉米”两早配套种植模式,连续两年创南疆两早配套高产纪录,历史性替代1995年选育的“新冬20号”,成为南疆推广面积最大的粮食品种。历经近30年的科研攻关,两代冬小麦主栽品种的迭代升级,见证了育种攻关的薪火相传。“新春37号”近三年连续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是新疆春小麦“头号种子”,也成为新疆面粉企业强筋提质主品种。“粮春1758”“核春1号”“核春3号”等春小麦品种在全国蒸煮专用品种品鉴会上位列前三名。近三年自治区发布的29个小麦主导品种中,自治区农科院自主培育品种占比超半数,实现从“量”的保障到“质”的飞跃,为粮食产业提质升级注入了科技动能。
棉花是展示新疆农业发展成就的亮丽名片。自治区农科院建院以来,自主培育的“新78”等长绒棉品种长期占主导地位,破解了长绒棉产业没有适宜机采品种的难题,解决了我国高档纺纱原料,特别是超高支纱原料品种短缺问题。“源棉8号”实现了多个优良性状的协同提高。如今,自治区农科院自主培育的棉花品种占新疆地方播种面积约40%,形成了北疆有新陆早50号、57号、73号等系列主栽品种,南疆有新陆中42号、54号、78号、84号、88号等系列主栽品种的全覆盖格局。
“新玉29号”“新玉54号”等自育早熟玉米品种占南疆复播玉米种植面积比重从25%提升至40%,“新玉108号”刷新了南疆正播玉米最高亩产纪录,助力南疆正播玉米首次实现吨粮田。近三年审定的水稻品种数量占自治区半数以上,“新稻36号”等自育水稻品种占全疆种植面积85%。加工番茄品种“新红49号”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内自主选育品种,年推广面积占全疆种植面积30%以上,自育加工番茄品种彻底终结了机械采收品种依赖进口历史。自育西甜瓜品种30余个,为新疆哈密瓜誉满海内外作出了突出贡献。“黄梦脆”“纳斯密”等甜瓜品种在新疆、四川等4省区大面积推广,优质果率提升8%。自育油葵品种一直是国内的主栽品种。食葵品种“HZ2399”成为全国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自育甜菜品种有效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单产效益。该院还以耐盐碱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品种选育和示范为核心,加快优质高产品种选育。
目前,自治区农科院在作物遗传育种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达到疆内领先水平,在甜瓜、加工番茄、长绒棉等部分特色作物领域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收集保存5万份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主导构建了世界首个番茄属超级泛基因组,相关成果首次在《自然·遗传》发表,实现我区基础研究领域新突破。玉米分子设计育种首次实现多个优良基因聚合,研发了适应新疆种植模式的玉米“无隔离、不去雄”制种技术;成功建立首例新疆哈密瓜基因编辑体系;率先完成长绒棉品种全基因组重测序,在棉花适宜机采、抗黄萎病、耐高温、耐旱等关键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小麦原种繁育技术瓶颈实现突破,繁种亩产由不足300公斤提升到550公斤以上;甜菜育种及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攻关取得关键进展。
近十年,自治区农科院选育的经国家、自治区审(认)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6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2.3亿亩。其中,自育粮食作物新品种68个,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新冬20号”“新冬60号”“新春37号”等一批品种进入主推名录,单产水平较1955年提升5倍以上;自育棉花新品种35个,累计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新陆早、新陆中系列和“源棉8号”等一批优良棉花品种为新疆棉花占据领先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自育特色作物新品种59个,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一批凝聚着育种专家心血的优良品种对全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攻关 破解新疆农业产业技术瓶颈的硬核力量
自治区农科院聚焦新疆农业现代化核心科技需求,突破粮食单产提升、棉花产业升级、盐碱地治理等关键领域技术瓶颈。通过集成创新形成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系统构建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集成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暗管排盐综合治理技术、棉铃虫生物防治等技术,实现耕地质量提升与资源高效利用,构建起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纵观自治区农科院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全院近百个创新团队长期扎根一线、埋头攻关,“新粮169”优质中强筋冬小麦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田连续两年亩产超800公斤,推广种植20万亩。“粮春1758”优质春小麦品种及配套高产技术,连续两年测产突破840公斤/亩,百亩方创全国春小麦高产纪录,在节水30%条件下,较主栽品种仍增产17%以上。“新玉54号”创造了南疆复播玉米籽粒和秸秆双高产纪录,南疆早熟冬小麦+复播玉米两早配套种植模式示范田周年亩产首次突破1300公斤。率先构建棉花“适矮、适密、促早”高产栽培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出窄膜变宽、干播湿出等促早技术,一系列成果的集成应用支撑新疆棉花单产大幅提高,创建了可稳定实现亩产皮棉200公斤的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万亩籽棉单产达每亩500公斤以上,解决了机采和轧花等技术难题,支撑新疆棉花种得好、织得好。创建玉米“封杀结合”精准除草及茎腐病“药—肥—菌”防控技术体系,推广面积120万亩以上、防效超85%。北疆正播玉米百亩、千亩、万亩、十万亩集中连片高产示范田均创全国高产纪录。干旱半干旱区棉花、小麦保苗壮苗抗逆增产技术模式,入选“一带一路”科技减贫先进适用成果汇编。南疆千亩甜菜高密度全程机械化示范田平均单产刷新全国甜菜高产纪录。
引进选育了一批果树优良新品种,研发集成红枣、核桃、葡萄、苹果、杏、新梅、巴旦木等主要果树整形修剪、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控以及农机装备配套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有力推动了新疆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核桃全程机械化装备成果推广覆盖全国22个主产县、辐射9个主产省份,实现产量、品质和效益综合提升。研发的葡萄促干剂专利产品畅销市场30余年,市场占有率70%以上。如今,苹果、葡萄、香梨、新梅、红枣、核桃等林果产品享誉国内外,成为新疆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聚焦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自治区农科院深入开展盐碱地改良、复合微生物菌肥、咸水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研究,构建盐碱地改良与节水灌溉协同增效模式,形成南北疆典型盐碱地分区分类分级综合改良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在克拉玛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等创建一批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与综合利用示范样板,为“百乡千村万户”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示范及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博湖县示范区,排水降盐成效显著,每千克土壤含盐量从19克降到8克,将盐碱荒地改造成了吨粮田。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选育的耐盐碱油菜、棉花等作物品种在新疆每年推广百万亩以上,盐碱耕地改良示范区棉花出苗率提升30%以上。
聚焦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突破高纬度和深冬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难题,解决了我国北纬46度以上区域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实现新疆北纬36度至48度范围内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首次制定适应新疆特点的现代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棉花大面积机械化丰产优质协同技术模式,提升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自走式多功能智能化残膜回收装备、西甜瓜自动分选机、籽瓜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等农机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生物安全,开展我区农、林、草入侵有害生物调查,加大马铃薯甲虫、番茄潜叶蛾、豚草和扶桑绵粉蚧等外来入侵生物成灾暴发机制与关键防控技术研究,构建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体系,为联防联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小麦化控抗逆等技术入选全国及自治区主推技术,示范防控效果达85%以上。摸清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在新疆主栽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建立病情监测预警模型,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构建棉花牧草盲蝽、棉蚜、黄萎病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荒漠绿洲玉米产区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广应用200万亩以上。
聚焦绿色农业,加强加工关键技术工艺研发,葡萄、新梅等果品保鲜加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新疆优质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突破林果保鲜加工技术,推动葡萄保鲜期延长至5个月,新梅保鲜期延长至180天以上,保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到60%以上。农畜产品溯源检测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开展百余种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的监测、检测及分析评价,为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构建新疆特色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体系,支撑新疆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
聚焦“三农”智库建设,系统开展粮食安全、棉花发展战略、农业功能区划、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研究,研究成果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编制完成自治区“十四五”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规划、“十五”—“十四五”优质棉基地建设规划、林果产业建设规划、“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等重大规划,规划的实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自治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科技赋能 支撑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初春,新疆粮油糖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科技支撑工作推进会在喀什地区疏勒县的田间召开。自治区农科院组织全疆粮食、油料、糖料等领域产业体系专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走进田间地头,为新疆粮油糖产业把脉支招,在全年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力量,推动技术下沉、人才下沉、模式下沉,持续提升技术到位率、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用科技下沉的深度增加单产提升的高度。
让生产技术直抵一线,将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是自治区农科院成立以来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自治区农科院始终坚持“一手抓科学研究、多出成果,一手抓科技服务、多创效益”,充分发挥试验站和科研基地的窗口和示范作用,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水平科技示范样板,做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农业科技工作始终,自治区农科院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己任,聚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业产业问题,面向生产一线,依托34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107名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32个科研基地、千余项科研项目,以及巡回服务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载体,每年选派3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南北疆田间地头开展“全过程、全链条”的精准科技服务,切实起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有效打通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新疆各族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技术推广最终为产业发展服务。自治区农科院聚焦新疆“五大战略定位”,特别是“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要求,持续加大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强化全产业、全程化、全链条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机具的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升,实现了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创性成果、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中有关键技术、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中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目标。
为了更有力支持新疆实施粮棉大面积均衡增产,自治区农科院加强优良品种高产示范,多学科协同、科企联合在南北疆不同主产区创建各类作物大面积高产示范田200个以上,助力产能提升、产业增效。近两年,围绕粮油产业,创造全国高产纪录14项、自治区高产纪录3项,“粮春1758”春小麦品种连续创造多项全国优质春小麦单产纪录,玉米吨粮田建设项目创多个全国高产纪录,水稻、花生、大豆等示范田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围绕棉花产业,34个自育棉花品种实现大面积推广,较“十四五”初期面积增加近30%,构建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种植体系,实现万亩籽棉单产500公斤以上目标。围绕果蔬产业,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3.5万亩,推广新品种(砧木)及轻简化栽培技术150万亩,科技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挖掘更多增产潜力。
破立并举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自治区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屡创佳绩,2024年实现成果转化收入5500万元,今年以来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4000万元以上,创历年同期最好水平。科研人员的精气神提升,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成果转化有了明显突破……一系列变化缘于改革,在制度的破与立之间,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只有持续不断深化改革,通过与时俱进的“破”与“立”,才能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农科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重要文件精神,抢抓科技、人才政策机遇,率先在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引育综合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等5个方面发力,推动形成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团队优化、促进成果转化、重大科研业绩奖励等制度20余项,构建符合农业科研特点和规律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特别是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自治区农科院按照“岗位清零、推倒重来、全员竞聘、择优上岗”的思路,在全疆率先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试点工作,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单向通道。
为了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自治区农科院健全人才评价使用机制,争取自然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根据农业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评价指标,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率先推动成果代表作机制落地,增强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落实以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施间接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科研绩效分配机制,构建从科研人员到管理和辅助人员的一体化激励举措,探索分配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有序、待遇稳步提升的激励办法,让想干事、能干事者“名利双收”。
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制度的藩篱,组织模式的优化,则进一步激活了创新活力。在科研改革中,组织机构改革是“深水区”,自治区农科院科学优化配置全院科技资源,突破传统单一学科、单一机构、单兵突进的科研方式,在研究所设置上与自治区粮油、果蔬、棉花等主导产业对应,将17个研究所、10个试验场站整合组建为11个研究所、3个试验站;在学科团队建设上,将以前200余个小而散的课题组,整合为涵盖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生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智慧农业等方向的89个稳定的创新团队,不断提升全院有组织科研攻关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升级为人才引进创造了条件,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人才磁场,打造旱区农业科技人才高地。目前,全院博士人数占一线科技人员数量近40%,全院45岁以下科技人员主持项目数占全院项目70%以上,2024年以来引进博士(后)近200名,引才数量与质量取得双突破。按照“高水平、为我用、求实效”原则,柔性引进人才200人以上,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联合培养100余名博士,提升自有人才的创新能力。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旱区农业新疆研究院”,成立傅廷栋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能潜心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近年来,自治区农科院出台多项转化办法,构建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岗位聘用等一体化联动机制。在自治区率先启动赋权改革试点,赋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逐步形成“1+1+N”(即一个机制、一个平台、多种模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格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与科企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西塞明珠”“欣疆农科”品牌建设,多元化技术转移转化路径更加丰富。近三年全院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攀升,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1.5倍,奖励金分配金额实现倍级增长,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显著增强,一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支撑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
自治区农科院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国内、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巩固深化。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精准聚焦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在粮食、棉花、植保等领域开展先进品种技术集成示范,广泛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与中亚国家在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度科技合作,逐步构建起辐射中亚的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与区内外百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各地县、近百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畅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要平台共建共享合作路径,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成果高效转化,为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充分用好政策红利,自治区农科院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高能级平台建设、高水平人才引育,全院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2024年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达60万元以上,创历史新高,位于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全年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8项,位居自治区涉农科研院所、高校首位。获授专利权172项、完成成果登记39项、制(修)订标准43项、出版专著77部、发表论文548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0篇,同比增长30%以上。全院形成了“团队+协同”的科研组织方式和旱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农业科学、植物学两个学科进入中国农业类科研院所ESI前1%学科,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目前,自治区农科院已由建院之初的9个研究室59人,发展到现在的11个研究所、3个试验站、9个管理部门、8个综合性科研基地、24个功能性科研基地、上千人规模,建成国家、部委科技平台47个、自治区科技平台35个,拥有实验室4万平方米、科研用地1.5万亩,建成西北最大、全国一流、辐射中亚的新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形成覆盖南北疆,涵盖粮油、棉花、果蔬等领域,集科研、示范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绿洲灌溉农业综合性科研平台体系。建院以来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600余项,获奖成果65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70项。一系列科研成果的积累,为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春秋耕漠野,万里田畴绽新辉。当前,新疆正抢抓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向全面推动农业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朝着农业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自治区农科院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新疆农业主战场,锚定“培育一流特色学科、建立一流科研平台、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科技成果、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建设一流现代院所”发展目标,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国内一流、辐射中亚、面向世界”的现代高水平农科院不懈奋斗,为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在农业强国伟大征程中留下新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时代印记。
天山脚下农科梦,大漠深处写赤诚。但使边疆仓廪实,何惧华发染霜冰。自治区农科院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如同天山雪莲,在艰苦环境中绽放出最美的科研之花,他们共同描绘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的壮丽画卷,锻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科技力量。
自治区农科院七十载奋进历程,镌刻着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印记,也是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生动实践的缩影。未来,他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奋力书写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