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37年坚守,三代科研人接力让灰漠土变沃土

时间:2025-09-25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深秋时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小康路1号的田野里,一阵风吹过,棉田泛起雪白的“浪花”,相邻的玉米田则像被打翻了调色盘——东边秆子黄透了,西边还透着油亮的绿。
  这片占地8.5亩、被水泥板分隔成12个试验小区的土地,是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试验牌上“化肥配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的字样,记录着37年来三代科研人的接力坚守。
  从20世纪80年代基地破土动工那天起,李贵华、刘骅、王西和与杨金钰,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如接力赛跑般,在这里当起“土壤医生”。他们蹲在田埂上观察、在实验室里化验、在笔记本上记录,只为摸清灰漠土“白、板、干、瘦、碱”的脾气——怎么施肥能让板结的土地变松软?怎么改良能让盐碱地长出好庄稼?

  如今,试验田亩产翻了倍,曾经灰白坚硬的土变成了深棕肥沃的土,老一辈科研人的期盼成了真,而当年埋下的科研根系,还在慢慢生长出丰硕果实。

荒草盐碱地建起试验田

  作为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壤,新疆灰漠土自带“先天不足”:易板结、土质硬,加上多为石灰性土壤,偏碱、有机质低、盐分高,让农作物生长“犯难”;长期高强度使用化肥与地膜,更让土壤质量持续下滑,直接影响新疆农业产量与生态。

  1987年,李贵华带着团队第一次踏上这片荒草比人高的盐碱地时,便锚定了核心使命——摸清灰漠土“脾气”,找到改良良方。那时没好路,李贵华每天骑自行车驮着土样箱,往返20公里跑试验田;为了摸清新疆的特点,她带着团队用玻璃器皿反复试验,和团队专家一起反复总结,1988年就定下贴合新疆实际的土壤分析方法地方标准。

  灰漠土监测基地建设更是李贵华的心血。从跑部门争取项目,到协调经费批复,再到蹲在地里选地、规划,每一步都难。

  1988年,灰漠土监测基地领先全国八个站点第一个建成完工,获得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颁发的基地建设奖,李贵华捧着证书说:“没有团队的千辛万苦,就没有这块试验田。”

第一代灰漠土监测基地全体人员合影。前排着淡蓝色上衣者为李贵华,右侧着碎花长裙者为李贵华的徒弟刘骅。受访者供图  

  接过李贵华“接力棒”的,是她的徒弟刘骅,她守着基地30多年,曾任科技部和农业部3个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
  刘骅记忆最深刻的,是师傅当年的嘱托:“把基地建好,把基础研究做深。”

灰漠土监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专家、领导前来参观指导。这张合影中身着蓝色衣服者为中国著名土壤专家周鸣铮先生。周先生原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是我国土壤分析与测土配方施肥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数据更精准,刘骅申请经费买了台土壤碳测定仪。  

  刘骅回忆说,那台仪器抵得上当时普通科研人员3年工资;1999年搞秸秆还田,大家用镰刀割、石碾碎,累得直不起腰,却没人抱怨。  

  2007年,她主持的“灰漠土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拿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里的5项技术创新,让灰漠土研究更进了一步。  

  李贵华说:“刘骅这第二棒接得好,当年她怀着孕还早出晚归,没有她,基地的研究可能就断了档。”

数据可视化能听土壤“喘气”

  9月22日正午,阳光把棉花叶晒得发亮,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蹲在田埂上,指尖在土壤呼吸测量仪的屏幕上滑动,实时数据跳出来的瞬间,他忍不住跟身边的年轻人念叨:“你看,土壤这‘喘气’的劲儿,就是肥力的信号。”

  深耕灰漠土研究20多年,王西和团队在土壤有机碳领域成果丰硕。他所说的“喘气”,指的是土壤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喘气”越有力,说明土里的“小生命”越活跃,土地越肥沃。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正在棉花田间忙碌。资料图片

  这一“听土壤喘气”的监测方法,是37年技术迭代的缩影。王西和翻开档案室里的老照片,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贵华带着团队蹲在荒草里,用搪瓷盆收集土壤气体,再靠反复称重算碳排放,数据要一笔一划记在纸质本子上。到了刘骅时代,土壤碳测定仪让数据精度大幅提升;如今,王西和团队不仅实现实时监测,更以灰漠土有机碳演变规律为基础,首次将12种施肥措施的有机碳固持系统精准量化,厘清碳库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生物群落的关联,为干旱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支撑。

  37年的监测数据就像一本厚重的账本:常施氮磷钾加有机肥的地块,“喘气”劲儿比不施肥的地块多3倍多,每公斤土壤里的有机碳累计多了近30克,一亩地能多“存”3.2吨碳。
  “现在的数和当年手工测的相差无几,李老师当年想‘精准掌握土壤变化’的心愿,我们真的帮她实现了。”王西和说。
  这片试验田的长期定位监测,就像守护土壤的“哨兵”,它能看出短期试验看不到的变化,比如哪种施肥方式能让土壤慢慢“回血”。
  “往地里加有机肥,可不只是加了碳。你看,这样土会变松,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增加,pH值降下来,庄稼自然长得好。”王西和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捻了捻。
  他算了笔细账:土壤里的有机碳每多1克/公斤,每亩小麦能多收近9公斤,玉米多收7公斤,棉花多收4公斤多。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土地给认真待它的人的回报,更是对老一辈‘让土地多产粮’心愿的回应。”王西和说。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右)与杨金钰(中)正在田间忙碌。资料图片

从改良土壤到成果落地

  9月23日清晨,大豆叶上的露水还没干,杨金钰就带着研究生吴涵蓉在田里取样。

  她摘下大豆根上鼓溜溜的根瘤,笑着说:“这是天然的‘氮肥厂’,藏着让土壤变肥的秘密。”

  杨金钰是新疆沙湾市人,2004年参加工作,202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现在是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草田轮作岗位专家。

  她跟王西和一样,已经跟灰漠土打交道20多年,最难忘刚工作时在实验室的日子。那时,她学做土壤分析化验,用的正是李贵华等前辈们牵头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新疆土壤分析方法》。

  “新疆土壤特殊,不能照搬国标。”杨金钰回忆,李贵华的标准里全是“接地气”的细节:新疆土壤有机质偏低,称样量偏小会加大结果误差。

  针对新疆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区间,标准给出适宜的称样量范围;新疆土壤石灰含量高,加浓硫酸时要防止碳酸钙剧烈分解引起样品飞溅损失,这是其他国标等分析方法不曾出现的重要提示。

  “那时候只知道李贵华是单位退休职工,佩服她的细致严谨,直到后来才知道,她就是这座灰漠土站的元老,是给我们铺了路的人。”杨金钰说。

  这些年,杨金钰把前辈的“土壤改良”思路,拓展到“草田轮作”新领域。

  在临近苜蓿田里,她拔起一根带土的苜蓿解释:“轮作苜蓿、大豆这些豆科作物,能让土壤里的氮肥变多,既省钱又环保,后茬小麦拔节时‘喘气’都更有力。”

  她还设计了不同轮作周期,通过复播、间作、套种,让土地既能产优质饲草,又能慢慢恢复肥力。

  在大豆田,她剥开即将饱满的豆荚:“这是新引进的饲用大豆,生育期短、整株收获生物量大。复种轮作它既能补饲草缺口,又能通过根瘤固氮肥田。”

  团队还发现,秸秆还田能让土壤“喘气”更平稳,37年来,小麦拔节期的呼吸峰值总在正午12时,这成了精准管理的“生物钟”。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左)和杨金钰研究员正在玉米田间忙碌。 资料图片

  走到冬小麦备播区,杨金钰指着翻耕后的土地说:“有机肥把pH值从8.3降到8.05,刚好适合麦子生长。”

  这句话,和37年前李贵华曾记录的“有机肥改良盐碱地”的话语,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杨金钰不仅延续了这个思路,还开展不同农业生态区草田轮作制度和种植模式研究,采用油菜、田菁、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改良土壤,制定3项地方标准,获7项发明专利,参编的《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理论与实践》等专著,继承发扬了老一辈的精华,使研究成果更系统地落地。

  “试验田和土壤标本是最宝贵的遗产。”杨金钰说,基地库房里藏着“宝贝”:1988年前的原始土壤标本、24个施肥试验起始年的基础标本、2套完整土壤剖面标本,还有1990年至今的2920份年际土壤标本、3000余份植株样品。

  “这些土比黄金还金贵,能帮我们还原土壤肥力的演变史,补上数据缺口。”王西和打比方说。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徐万里也常说:“保存好这些标本,就是给未来研究留下了‘密码本’。”

刘骅在灰漠土标本馆参观,并叮嘱王西和与杨金钰做好样品保存工作。记者江斌伟摄

  如今,陈列在试验站陈列室里的三个土样瓶,成了最直观的“时光机”:1987年的土灰白坚硬,2008年的土浅褐有了生机,2023年的土深棕肥沃,能看到细小的微生物菌丝。

  “老一辈指了路,我们就在这基础上接着闯。”望着试验田里的丰收景象,杨金钰轻声说。

  三代人的坚守,是给大地最好的答卷

  从李贵华插下第一块试验牌,到刘骅守着田埂深化研究,再到杨金钰拓展草田轮作,三代人用坚守证明:摸清土壤的“脾气”,就能用技术唤醒贫瘠的土地。
  三代人的“土脉”传承,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农业的永续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规律的敬畏与探索。他们摸清灰漠土“脾气”的过程,正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兴农”转型的缩影。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不仅唤醒了贫瘠的土地,更照亮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如今,新疆农田亩产稳步提升、土壤研究技术不断升级、农业生态持续改善的图景,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因为那些埋在土壤里的初心与梦想,早已在这片土地上,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希望,为新疆粮食安全与生态健康筑起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