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丰收乌鲁木齐丨能容纳40万份种质资源的“家”长啥样?

时间:2025-09-23点击数: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一幢白色的建筑格外显眼。这里藏着正在试运行的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以下简称种质库),恒温恒湿的清爽空气裹着机械臂运转的轻微声响,已收纳5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暗藏着承载40万份种质资源“安家”的潜力。

在新疆乌鲁木齐,试运行中的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一角,机械设备已经开始忙着工作,存取种质资源。 记者江斌伟摄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让这些“芯片”安心扎根的关键,藏在一套能实现30年贮藏的科技方案里,为种子30年稳定保藏筑牢科技底气。

  这里汇聚的各类种质资源更自带亮点,不管是本土品种的高甜度,还是引进的耐旱、耐盐碱特性资源,都是区域农业育种的 “黄金素材”。

  9月22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这座种子库,一探能容纳40万份种质资源在此安家的更多秘密。

几名科研人员正在种质库查验种子。记者江斌伟摄

低温低湿环境:种子的“舒适住宅区”

  走进种子保存区,一排排两人高的银白色高密保存柜映入眼帘,它们如同整齐列队的“卫兵”,表面印着清晰的“小麦种质资源”、“玉米种质资源”、“豆类种质资源”等分区编号。

  仔细看,从新疆本土西甜瓜、玉米等地方品种,到中亚引进的小麦、棉花国外资源,每一份都有专属“身份档案”。

  密闭柜门边缘泛着冷光,柜内稳定在- 4℃的恒温环境,湿度严格控制在45%左右。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管理员、助理研究员肖菁打比方说,在这样的“低温低湿”环境中能最大限度抑制种子呼吸作用和代谢活动,就像给种子穿上“保鲜衣”,让每份资源都能安心“沉睡”30 年。

  她拿起一个贴有二维码的种子瓶说道:“你看这‘老汉瓜’种子,以前保存条件有限,很容易失去活力,现在有了这套系统,老品种能稳稳传下去。”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菁正在忙着整理种质资源。记者江斌伟摄

  这座意义非凡的“种子银行”正悄然改变着农业发展的格局。

  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之一,凭借其强大功能与先进的设施,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这座种质库始建于1985年,长期承担着新疆及西北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分发共享的重任。截至2024年底,已收纳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21个科、86个属、1158种类型的5 万余份种质资源,其中中亚地区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达5000 余份。

  在肖菁等科研人员眼中,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犹如一颗颗闪耀“星星”,成为新疆及中亚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重要物质基础。

  她说:“以前我们的种子保存条件有限,保存规模和质量都受到很大限制。现在有了这个现代化的中期库,我们不仅能保存更多的种子,还能让它们保存得更长久、更安全,这对我们的种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全流程自动化:科技助力精准管理

  “叮 ——”一声轻响,打破保存区的宁静,头顶的三维存贮机器人沿着轨道缓缓移动。

  相较于传统种质保存模式,改造后试运行的种质库实现全方位升级换代。

  从最初依赖人工记录、手动存取的“粗放管理”,升级到如今配备高精度三维存贮机器人、自动化储存系统与智能控制系统“精准守护”。

  “以前人工找一份种子,得翻档案、查货架,至少要半小时,现在机器人5分钟就能搞定。”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说。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在种子库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当种子瓶刚放进去,镜头就会扫描二维码,不到1秒就能把种质名称、来源地、保存时间等信息录入系统,还能自动更新库存状态。

  而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保存区的运转情况:A区机器人正在上架新入库的小麦资源,B区机械臂完成取种任务后返回待机位,D区传送带将待检测种子送往实验室,整个流程没有杂乱线缆,全靠自动化系统联动,即使同时处理多批次任务,当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操作下,井然有序。

  从单一的基础信息管理,拓展到覆盖数字数据、基因测序数据、环境适应性数据“多维度数据管理”。

  从保存规模不足5万份的“小型库”,发展为2024年新建的总保存规模达40万份、种子贮藏寿命延至30年的“现代化中期库”。

  这一系列升级,不仅让种质资源保存更安全、管理更高效,还打破区域间资源数据壁垒。

实验室“体检中心”:为种子“精准诊断”

  穿过保存区的通道,便来到实验室区域。这里就像一座为种子量身打造的“体检中心”,发芽室、人工气候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司其职,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保驾护航。

  在发芽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团队首席马艳明指着培养皿中白色幼苗说:“这是刚发芽的新疆长绒棉种子,胚根已经扎进湿润滤纸里了。你再看这份从塔城收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达到95%,种子质量非常好。”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团队首席马艳明研究员正在种子库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原来,每一份种子入库前,都要先在这里“体检”,只有发芽率达标,才能进入保存区长期贮藏。

  隔壁人工气候室里,几排透明培养箱亮着柔和的灯光。“这个箱子模拟的是中亚塔什干的气候,白天温度30℃、湿度40%,晚上降到15℃,用来测试种子的环境适应性。旁边箱子则模拟新疆南疆干旱环境,湿度只有20%,能筛选出耐旱的品种,为后续育种提供依据。”马艳明调整着控制面板上参数说道。

  最里侧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通过仪器分析种子的各项数据。

  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接过话茬:“我们会分析种子的抗旱、抗虫基因,比如哪些品种能抵抗棉铃虫,哪些品种在盐碱地能高产,这些数据能帮育种专家更快培育出优良品种。

  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主任徐麟研究员说,通过构建中亚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与共享平台,能为新疆、西北乃至中亚地区的育种科研提供稳定优良材料,助力培育更耐旱、更高产、更适配本地环境的作物品种,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切实服务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40万份保存规模逐步实现,这里还将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让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在乡村振兴路上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