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育种创新“织”丰收 科技赋能“红”产业

时间:2025-08-12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八月的田野,一串串饱满的加工番茄如同被阳光吻透的红宝石,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空气中浮动着成熟的甜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研人员与种植户并肩忙碌,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正悄然重塑着“红色产业”的未来。

  8月10日一早,种植户马英福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拂过JF2510品种的果实,红色果皮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里,藏着加工番茄产业几十年从“依赖进口”到“中国创造”的技术跃迁。

试验田里的“品种竞技场”

  “您看这片园子,像不像个‘番茄比美大赛’?”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的比喻,让马英福笑了起来。

  这片试验示范基地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二六工镇,种植面积135亩,共展示56个品种,从早熟的园番56号到晚熟JF2510,如同按时间顺序排好的接力赛。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加工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杨涛正在忙碌,眼前番茄藤蔓上挂满了果实。该品种为JF2503,是适宜切丁加工的番茄。记者江斌伟摄

  在早熟品种区,园番56号和JF2526植株格外精神,紧凑的枝叶间缀满红果。“它们是‘抢跑能手’,成熟早、坐果率高,叶片覆盖度刚好能防晒又不遮光,管理起来特别省心,且抗病性强,农户种着踏实。”杨涛拨开叶片,一串结着12个果实的枝条弯了下来。

  走到中熟区,新红71号和JF2309的果实透着沉甸甸的质感。杨涛掰开一个番茄,浓稠的汁液立刻渗出:“这是‘浓缩高手’,固形物含量能达到5.5%至6.0%以上。番茄加工时要蒸发掉大量水分,固形物高就意味着少用水、少耗能,生产同样重量的番茄酱能省两成原料。”

  这个藏在果实里的“经济账”,让马英福频频点头。

  最引人注目的是晚熟区的JF2510,果实红得近乎发紫。杨涛拿出随身携带的测糖仪,数值显示6.0%以上。

  另外,加工企业通过色差仪检测,色差值在2.9至3.0。

  杨涛说:“这代表番茄红素含量超高,它不仅固形物达标,更是‘健康冠军’,加工成产品后,既能保留更多营养,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而这种“高营养+高加工效率”的双优品种,正让新疆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挣脱低端原料标签,迈向高附加值领域。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柏柯分析,高固形物与高番茄红素是产业升级的两大支柱,前者重构加工经济性,后者提升产品竞争力,两者共同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

实验室里的“破局密码”

  “这些品种能站上‘竞技场’,背后是十几年的育种攻关。”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副首席王娟话语里带着骄傲。

  这支7人团队就像番茄“育种设计师”,近年来累计引进和选育1000多份加工番茄自交系,最终育成11个适合新疆的优质新品种。

  团队提供的一份份检测报告显示,自主品种不仅在固形物、番茄红素等指标上超越进口种,更适配新疆的气候土壤,让“地产地销”产业链优势愈发凸显。

几位科研人员正在番茄田间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回首过往,他们的成果写满“第一次”:拥有新疆第一个加工番茄杂交品种及国内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品种;首个大面积应用于机械采收的品种,打破我国机械采收番茄只能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首个优质的低酸及高粘品种,打破我国生产高端的“低酸型冷破”及“超粘型热破”番茄酱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让高端番茄酱告别进口种子;“新红49号”是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的“明星”,是新疆唯一入选的农业主导品种。

  “过去咱们做高端番茄酱,得用进口品种,每吨成本比现在高300多元。现在用自己育成的品种,不仅成本降了,品质还提升了,农民更富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王柏柯说道。团队获得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连同建立的从良种繁育到大田标准化栽培的技术体系,正是这段破局之路的见证。

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

  在试验田另一头,新疆金种农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正在记录数据。

  近五年,这家企业与农科院团队合作,推动加工番茄品种权转化金额达535万元,11个专用品种通过商业化育种模式走进万亩农田。

  “园番56号”这品种,果形周正得像模具刻出来的,果粒饱满紧实,单果重比普通品种高出近两成,着色均匀得很,远远望去一片亮红,摘下来掂量着就知道分量足。”新疆金种农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佳佳指着棚里挂满枝头的番茄,语气里满是底气。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加工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成员助理研究员贾春平正在展示番茄新品种。  记者江斌伟摄

  通过示范种植,该公司打算把这一优质品种在全疆推广开,让更多农户尝到科技育种的甜头。

  说话间,沙湾市金沟河镇南五宫村村民马金生和吴永胜等人慕名而来。

  他们一进地,就蹲在田埂边,伸手扒开番茄叶仔细打量。

  “你看这果,又大又匀,比咱种的那批强多了。”马金生拽了拽吴永胜,眼里闪着光。

  “咱今年200亩番茄估摸着亩产8吨,这新品种能上10吨,颜色还亮堂,收的时候保准抢手。”吴永胜回应着。

  这时,旁边几个闻讯赶来的农户也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听着种植技术,有人当场就跟张佳佳要了联系方式,“这品种我们也想试种,明年就跟着换。”

  “这些品种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娇小姐’。”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博士贾春平打比方道,它们耐贮运、适合机械采收,早中晚熟搭配还能错峰上市,完美适配加工企业的集中生产需求。通过田间观摩、技术培训,这些新品种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快速扎根在新疆的土地上。

  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加工番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国160万亩总面积八成以上。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蔬研究所加工番茄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王柏柯研究员正在田间观察番茄外形,图为高番茄红素、高固形物的品种XH2510。记者江斌伟摄

  当前,加工番茄产业升级面临不少挑战,王柏柯认为,更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市场,以应对相关问题,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此,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自治区蔬菜产业体系资源研究与育种(加工型)岗位及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团队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技术专家、生产企业与种植主体间的深度对接平台,结合田间观摩、技术交流与专题培训等多元形式,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2025年,团队与新疆金种农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融合,共同推进加工番茄品种创新育种,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特性的差异化加工番茄新品种,让“新疆番茄”既能在国际市场抗衡进口产品,也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番茄汁、切丁等深加工产品需求。

  通过这些举措,团队不断提高原料生产水平、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为新疆番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注入科技动能,巩固新疆加工番茄产业优势。

  当被问及产业未来,王柏柯望向试验田尽头说:“高固形物和高番茄红素是两大方向。前者重塑加工经济性,后者提升健康价值,两者结合才能让‘中国番茄’在国际市场更有底气。”

  正午的阳光直射而下,田间忙碌的科技人员身影与连片的番茄田重叠,红色番茄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恰似一幅精美的丰收画卷。

  马英福望着远方,博格达峰的雪线清晰可见,他开始筹划安排收获第一批番茄。

  这座巍峨的山峰,见证了新疆番茄从零星种植到产业集群的蜕变,也见证了当科技创新持续为“红色产业”注入动能,这片土地上的果实,会红得更持久、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