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优质棉花品种新农棉2号及智慧棉田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华南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办,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石河子大学、山东科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学会协办。中国工程院陈学庚院士、张献龙院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经作处陈常兵处长,以及来自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昌吉回族自治州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160余人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优质棉种与智慧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成果。

本次观摩会的亮点之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早熟棉团队选育的优质棉花品种“新农棉2号”。在玛纳斯棉花育种示范基地的高产创建田中,该品种长势喜人,株型紧凑匀整,展现出卓越的抗倒伏能力和高产潜力。作为兼具“早熟、丰产、抗倒、易采”多重优势的高性能品种,其紧凑型果枝、上举株型等特点,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和群体整齐度,又为机械化采摘提供了便利,纤维品质优良、吐絮畅等特性更是提升加工环节的效率,赢得现场专家的认可。
同时,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田间管理机械化岗位团队研发的智慧棉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集中展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套覆盖‘农情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农机精准作业’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与地面感知技术,构建起覆盖多尺度、多维度的棉田农情信息立体感知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田间管理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张雷表示,团队创新性地将高光谱图像重建与辐射传输模型相结合,依托模块化迁移学习技术,实现对棉花长势、水肥状况、病虫害风险、成熟度等指标的动态精准监测。
基于监测数据,系统结合棉花生长模型与环境响应机制生成面向田块管理的“处方图”,实施差异化变量供给,确保“缺多少、补多少”。在病虫害管理环节,无人机根据“处方图”标注的风险区域,自主完成靶向识别与精准喷施,形成“定点施治、按需防控”的闭环体系。

“智慧棉田是‘品种-装备-数据’的系统性创新。智能装备与新农棉2号的深度协同,使优良品种的特性得以最大化发挥。”陈学庚表示,此次观摩中展现出的品种田间表现与智能装备在各环节的协同运行,集成效果良好,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棉花产业实践样板,有力支撑了“快乐植棉”目标的落地。
观摩现场,张献龙指出:“这是新农棉2号优质品种与智慧棉田技术体系的首次规模化集成应用。二者协同运行,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等关键技术,构建起全链条智能化作业体系,最大限度提升了棉花产量与品质,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快乐植棉'的目标。”

此次观摩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棉花产业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能。张雷表示,未来,随着各方在品种选育、智能装备研发等领域的持续攻关,智慧棉田将不断拓展应用,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