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头戴草帽,躬身查看玉米长势,裤脚沾满泥土,眼神专注而明亮。她是该院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梁晓玲,一位与玉米打了40年交道的育种专家。从青春到暮年,她将毕生心血倾注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用一粒粒种子托起农民的致富梦。
1985年,大学刚毕业的梁晓玲有一个梦想:让自己培育的玉米良种,种遍天山南北。
这个看似简单的梦想,却成为她一生的追求。
“那时,新疆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落后。”梁晓玲回忆道,“我们就像拓荒者,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种质资源。”
1988年,梁晓玲赴国外进修。这次经历,改变了她的育种理念。“我深刻认识到,种质资源和育种手段的重要性,育种必须走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梁晓玲说。那段宝贵的学习时光,不仅让她系统掌握了育种理论、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科学的试验方法,还让她学会运用科学仪器测定收获期玉米含水量,取代了传统“手掐玉米”的经验判断法。同时,她还收集整理了一批种质资源材料。
回国后,梁晓玲与同事们将引进的种质资源分类建档、鉴定评价,并运用其开展新品种培育工作。多年来,随着种质资源的丰富、现代育种手段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梁晓玲带领团队初步建立了具有新疆特色的玉米耐旱耐密高产抗逆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了分子育种图谱。同时,她积极推动自治区农科院引进先进设备,从而引领新疆玉米育种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检测、模式化育种的新阶段。团队成功育出“新玉29号”“新玉41号”“新玉54号”等30多个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玉米育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缩短育种周期,梁晓玲和团队过上了“候鸟式”生活——夏季在新疆田间地头搞育种,冬季赴海南南繁加代搞创新。每年7月至8月的授粉季,她们顶着40℃的高温,在地里套袋、授粉、观察记载,一待七八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衣裤常常被汗水浸透。“一个品种育成最少需要10年时间,其中一个亲本自交系从选育到稳定需要7代到8代,在海南进行育种,能缩短一半时间。”梁晓玲解释道。
随着经验的积累,梁晓玲接过了老一辈科学家手中的接力棒,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和自治区60多项重大、重点项目,白天下地进行试验,晚上加班整理材料,一年四季“南繁北育”,几乎都是连轴转。同事感慨道:“梁老师像个‘铁人’,那股拼劲让人佩服。”
在梁晓玲自主培育的30多个玉米品种中,最令她自豪的是“新玉29号”。这个品种从诞生到推广应用,经历了三起三落,堪称“十年磨一剑”。
在培育“新玉29号”的日子里,梁晓玲每天都在地里仔细观察原始材料,每一份材料的位置、开花时间,她都如数家珍。有一次,在田间授粉时,突遇大水冲垮田埂,她毫不犹豫冲进齐膝深的水中,即使双腿深陷泥泞仍坚持完成了授粉。“新疆种质资源本就稀缺,”她常说,“这些材料就像芯片一样珍贵,必须用心守护。”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05年,“新玉29号”终于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因种植技术不到位,品种遭到质疑。梁晓玲没有气馁:“好品种要经得起多次验证。”她带领团队在南疆8个试验点反复测试。在疏勒县试验点经历的一场大风中,“其他品种全倒伏了,只有‘新玉29号’站着!"梁晓玲说着,模仿起当时玉米在风中挺立摇摆的样子,眼中闪烁着光芒。
最终,这个抗旱、抗倒伏的早熟品种在喀什地区创下复播亩产711公斤的高产纪录,年推广面积逾200万亩。“当时南疆的普通玉米品种亩产达到500公斤都很困难。”梁晓玲说,第二年“新玉29号”就变成了当时的“爆款”,先后被喀什地区和自治区列为玉米主推品种。凭借该品种,梁晓玲团队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支持,并荣获201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梁晓玲并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停止前进的脚步。2014年,51岁的她作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攻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专攻分子育种。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问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读什么博士。”梁晓玲笑着说,“当时育种遇到瓶颈,传统方法难突破,我必须学习新技术。”她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当时最年长的博士生,求学期间,她常常白天出差开展科研,晚上熬夜学习、做实验,困了就睡在实验室。
毕业后,她立刻带着新技术扎进田间,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推动团队研究方向从常规育种转向分子育种。
梁晓玲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专家,更是农民眼中的“自家人”。2013年南疆玉米螟爆发,她带着团队与植保专家一边帮助农民测试杀虫药剂,一边给农民讲授防虫知识,还专门邀请国家植保专家下乡培训。为推广新品种,她足迹遍布南疆村庄,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农民态度从一开始“泛泛听讲”逐渐变为“追着问问题”,科技种田的热情被她一点点点燃。
最令农民感动的是,一次下乡途中,梁晓玲不小心撞伤头部,半边脸都肿了。“大家都劝我回宾馆休息,但我知道‘学生们’都在地里等着,我还是坚持把课上完了。”梁晓玲轻描淡写地讲述着,“那堂课,老乡们听得特别认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
40年风雨兼程,梁晓玲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天山领军人才”等10多项荣誉称号。然而,她最珍视的,始终是田地里的玉米。如今,梁晓玲的“徒弟”已遍布天山南北。看着年轻技术员指导农民的身影,她欣慰地说:“我的梦想依旧,但现在有更多人一起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