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盐碱地里,他们种出一片“金色希望”

时间:2025-07-28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7月25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田间,午后的阳光把土地烤得发烫,热浪裹挟着向日葵花粉的气息扑面而来。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雷中华摘下草帽往腿上一摔,帽檐的汗珠子串成线往下掉,他顺手扇了扇风,目光投向眼前这片耐盐碱试验田。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雷中华正在田间观察。记者江斌伟摄

“你看这盐碱地,表层泛着白花花的盐霜,却能长出这么精神的花盘。”雷中华小心翼翼拨开一株向日葵的叶片,指着根部土壤说道。

走进细看,几株自主选育的新品系正开得热烈,花盘始终朝着太阳的方向。

这片看似普通的试验田,实则是团队的 “盐碱挑战场”。他们特意选择pH值较高的中重度盐碱土,从南疆运到乌鲁木齐,模拟新疆各地的盐碱地类型,让向日葵在中重度盐碱地里接受逆境胁迫考验。

“向日葵是世界公认的盐碱先锋作物,本身具有很好的耐盐碱性,但相对中重度盐碱地来说,选育强耐盐碱的向日葵品种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雷中华解释道。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料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雷中华正在田间观察。记者江斌伟摄

他摘下草帽再次扇了扇风,指向不远处更大的一片试验田。放眼望去,这片占地 50 亩的试验田像一幅打翻了的调色盘:有的向日葵花瓣厚实饱满,圆盘金色;有的花瓣带着浅褐条纹,花盘小巧紧凑;还有几株野生近缘种,花瓣呈罕见的橙红色,花蕊透着淡紫。这是团队收集的3000多份向日葵种质资源中的“佼佼者”。

“我们要从这些种质里选出‘优等生’,不仅能在盐碱地活下来,还要结出饱满的籽实。”雷中华望着田里不同形态的花说道。

说话间,他拿出手机调出一组数据:“你看这组对比,普通品种在这里扎根困难,而我们筛选出的近百份耐盐碱材料,也就是我们近几年创制的耐盐碱新材料,目前表现出良好的盐碱抗性,同时还兼具其他优良性状,它们的根扎的比普通品种更深,花期也更长。”

向日葵花开,灿烂夺目。记者江斌伟摄

雷中华指着一朵已经开始结实的花盘,“这株的种子含油量比普通品种高2个百分点,在盐碱地能有这品质,就是育种的突破。相信利用这些优良的耐盐碱材料一定会选育出符合我们育种目标的新品种。”

田埂边的简易大棚里,几排向日葵幼苗正勃勃生机地茁壮生长。

“这些是利用生物技术获得的耐盐转基因幼苗,今年分两批移栽到大田,现在长势比预期好。”雷中华说,目前,团队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在向日葵耐盐碱资源的鉴定与创制以及耐盐碱基因的挖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已挖掘出3个关键耐盐碱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让优良品种选育周期缩短近一半。

向日葵花开,犹如一片金色的花海,灿烂夺目。记者江斌伟摄

同时,这两年团队已经组配了多份耐盐碱的组合,正在开展区域试验工作。

为什么要在盐碱地上“死磕”向日葵?雷中华的答案朴素而坚定:“新疆有几千万亩盐碱地,‘以种适地’是最经济有效的出路。选育强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是通过‘以种适地’来解决新疆大量盐碱地最好的措施。”

夕阳西下,试验田里的向日葵静静地矗立着,不同品种的花在余晖中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金色。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田间,午后的阳光把土地烤得发烫,热浪裹挟着向日葵花粉的气息扑面而来。记者江斌伟摄

雷中华摘下一朵野生种的花,轻轻搓出细小的种子:“你看这小籽粒,藏着大能量。等这些品种育成了,盐碱地也能变成‘金土地’。”

一阵风徐徐吹过,与这片倔强绽放的花海相伴,勾勒出盐碱地上最动人的希望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