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七月的乌鲁木齐,正午阳光如烈火炙烤大地。7月15日至21 日,全疆平原地区持续35℃以上高温。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两间马铃薯网室,细密的防虫网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阳光照射下,棚内温度明显高于室外,空气流通也稍显滞涩,为马铃薯种质材料提供特殊的生长环境。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两间马铃薯网室,更似被热浪包裹的“桑拿房”,科研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记者江斌伟摄
7月19日,在这样酷热难耐的环境中,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依然蹲在翠绿的马铃薯植株间忙碌。
她所在的地方,正是该团队打造的第一个网室,十余个优良马铃薯品种整齐排列,细密的滴灌带像毛细血管般铺在垄间,晶莹水珠顺着滴灌带精准落在每株作物根部。她指尖轻拨宽大叶片,目光紧盯土壤里刚冒头的原原种,额角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滑进衣领,在后背洇出大片深色印记。
“这几天高温,土壤水分蒸发快,得格外留意土壤湿度和植株长势,这些小家伙是新疆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源头活水’。” 她边说边和科研助理在记录本上快速记数据,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成了闷热网室里难得的声响。
作为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疆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的核心成员,每年高温季都是杨茹薇最忙的时候。此时正是种薯繁育和种质资源调查的关键期,稍有耽搁就可能影响后续研究进度。
“这棚里的‘住户’可不一般,都是层层筛选的‘优等生’。”杨茹薇说,科研人员用防虫网把蚜虫、粉虱这些“病毒传播员”挡在外面,再搭配精准滴灌系统控制水肥,就是为了让它们在“无菌环境”里好好生长。记者凑近看,杨茹薇的记录本上,每一行数据都清晰标注着品种名称、生长天数和病毒检测结果。

正是种薯繁育和种质资源调查的关键期,稍有耽搁就可能影响后续研究进度,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杨茹薇常常“泡”在网室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我们定期给这些种薯做病毒检测,就像给它们做‘体检’,确保每个棚培育出的7万粒原原种都是‘健康宝宝’。”杨茹薇说,团队还在叶城县、拜城县等地建立了种薯繁育基地,从源头为新疆马铃薯产业筑牢“种子安全线”。
走进第二个网室,藏着更珍贵的“宝藏”。地里整齐种植着15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既有国内优质的品种,也有从国外引进的“新面孔”。
杨茹薇附身细致测量一株植株的株高与茎粗,又认真数着叶片数量:“这些可不是普通土豆苗,每一株都带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只见杨茹薇摘下一片新鲜叶片,小心翼翼放进标本袋,采集这些叶片样本进行DNA提取,她说,“就像给它们拍‘遗传身份证’,待构建起覆盖核心资源的指纹图谱库后,哪份材料耐干旱、哪份抗病,通过图谱比对就能快速精准判断。”
以前靠肉眼分辨马铃薯品种,常因“长得像”闹笑话。“现在有了‘分子身份证’,靠分子标记就能精准区分,再也不怕认错‘亲戚’了。” 她晃了晃手里的标本袋说,这份可能带着抗病基因,说不定是未来培育抗病品种的 “关键拼图”。

马铃薯淡色的花朵一簇簇盛放,别具韵味。记者江斌伟摄
高温天的网室工作虽辛苦,却藏着“加速育种”密码。通过指纹图谱分析这些资源间的遗传关系,如亲缘关系、遗传距离,杨茹薇和团队能快速筛选出遗传差异大的亲本进行杂交,提高后代优良性状的重组概率。
棚外的风偶尔吹过网室,带来一丝短暂凉爽。杨茹薇直起身,拍了拍沾着泥土的裤腿,望着满眼翠绿,仿佛已看到秋收的金黄。
这些在高温网室里播下的“良种”,正悄悄改写着新疆马铃薯产业的未来,从“好种”到“高产”,从“量增”到“质优”,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高温下的坚守,是对“种子安全”最深的注解
七月流火,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的马铃薯网室里,和杨茹薇一样的科研人员坚守在田间,这不仅是他们的工作日常,更藏着新疆马铃薯产业“破题”的关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薯繁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防虫网隔绝“病毒传播员”,到滴灌系统精准控水肥;从给种薯做“体检”确保健康,到为种质资源建“遗传身份证”,科研人员用专业与耐心,为产业筑牢“源头防线”。高温季的忙碌,恰是对“农时不等人”的深刻践行——错过关键期,就可能错过产业提质增效的窗口期。
在新疆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道路上,高温网室里的每一份坚守都意义非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研精神的闪光,更是农业现代化征程上,那些默默耕耘者写下的生动注脚。(记者江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