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丨大麦新品种亮相观摩会 产学研合作助推产业发展

时间:2025-07-16点击数: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七月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坎尔孜乡,金色麦浪随风起伏,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这麦穗饱满得很!”7月12日,望着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里翻滚的大麦,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赞叹道。

undefined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一行人正在田间观摩。记者江斌伟摄

当日,“大麦新品种中啤麦1号现场观摩会”在这里热闹开场。中啤麦1号等新麦品种在田间尽情“展示”。活动现场,郭刚刚与山西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供物流中心主任赵胜为新疆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揭牌。

undefined

图为:优质大麦品种中啤麦1号。记者江斌伟摄

这也是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设立的首个大麦制种基地,成为这片大麦地里亮眼的一块“新地标”。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向莉说,此次观摩会由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承办,围绕大麦新品种展示及产业技术交流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的宣传与转化,持续推动大麦青稞产业发展。

“新疆奇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大麦生长。”赵胜说,与当地合作建立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是保障原粮品质、深化产业链合作的关键之举。他相信,在各方努力下,这里产出优质大麦将为汾酒酿造提供坚实原料支撑,实现互利共赢。

当日下午,众人前往碧流河镇、半截沟镇,参观新品种展示和千亩示范田。

undefined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右)与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正在田间观察大麦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说:“此次活动集中呈现了团队在大麦品种培育、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也展示了奇台麦类试验基地在推动大麦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能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当地农业迈向新台阶。”

奇台县优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俊山,今年种了1300亩大麦,一直都有专家团队技术指导,长势好,收成也好。现在通过科研机构搭桥,企业直接在地头收购,订单式生产,大麦收了不愁卖,来年打算再多种一些大麦。

从新品种展示到产业基地揭牌,从技术交流到订单合作,新疆大麦青稞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向前发展。

郭刚刚满怀信心地展望道:“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全力支撑下,随着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延伸,这片金色麦浪必将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让大麦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新疆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undefined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来到大麦田间,一旁的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向莉正在介绍大麦试验田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基地是集科研、生产、良繁、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科研基地,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及成果转化等工作。目前已建成以小麦、大麦青稞、燕麦荞麦、豆类、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持续为新疆农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广适新品种,为“农业芯片”之地,先后培育出春小麦新品种15个,玉米品种4个,冬小麦品种2个,大麦新品种13个,其中选育的大麦法瓦维特、新春25等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为新疆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继续阅读:让大麦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

金黄的麦穗,承载着新疆大麦产业新希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本报全媒体记者就新疆大麦产业发展关键话题,对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进行了专访。

undefined

试验田里金色的麦浪。记者江斌伟摄

记者:此次大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举行,新疆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正式揭牌,您认为这对新疆大麦产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郭刚刚:这次观摩活动和大麦制种基地揭牌是多方协同合作的重要成果,意义深远。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奇台县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大麦生长提供天然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会,像中啤麦1号这样的优良新品种得以充分展示,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

新疆奇台汾酒大麦制种基地的建立,则实现了科研机构、产区和企业的精准对接。这不仅能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大麦原料,更能推动当地大麦产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高品质方向迈进,为新疆大麦产业注入全新活力,开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大麦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布局和举措?

郭刚刚: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从多个维度发力。在品种培育上,我们整合体系内的科研资源,针对不同产区的自然特点,开展针对性育种工作,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有效提升大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技术推广方面,依托各个综合试验站,我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让他们不仅会种,还能种出高产、优质的大麦。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产业融合发展。此次与汾酒集团的合作,就是将大麦种植与加工企业紧密连接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切实惠及更多农民,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局面。

记者:在推动大麦产业发展中,订单式发展模式起到怎样的作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推动该模式落地有哪些实际行动?

郭刚刚:订单式发展模式是大麦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对种植户而言,提前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不用担心种出来的大麦卖不出去,也不用过多担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了他们的收益稳定性。对企业来说,这一模式能够确保稳定优质原料供应,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品质稳定性,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

在新疆,我们以奇台麦类试验基地为依托,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当地种植户与汾酒集团等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从选种、种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指导,确保产出的大麦符合企业质量标准,以此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记者:新疆水资源相对匮乏,种植大麦在节水方面有哪些优势?

郭刚刚:大麦耐旱性强,相比其他作物耗水量低,在新疆干旱环境下种植,可有效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结合滴灌、喷灌等技术,能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

记者:在土地利用方面,大麦种植是否可以利用一些边际土地?这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什么帮助?

郭刚刚:大麦耐瘠薄,适合在边际土地生长。利用这类土地种植大麦,既能避免闲置浪费,挖掘土地潜力,又能丰富种植结构,带动农民增收。体系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高产优质目标,真正让“边角地”变成“增收田”。

记者:对于新疆大麦青稞产业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展望?

郭刚刚:新疆是我国大麦生产的重要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我们将依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新疆当地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出更多更优质、更适合新疆本土环境的大麦品种,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同时,我们将积极推动大麦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让大麦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升级的“金色引擎”,为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江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