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吴明珠传》读后感:以瓜为媒,书写忠诚与深情

时间:2025-05-15点击数:

《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不仅是一部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奉献与生命的史诗。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将“中国西甜瓜之母”吴明珠院士的一生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位科学家如何以瓜为媒,以田为纸,用毕生心血书写对祖国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

吴明珠院士的故事,是“南繁精神”的集中体现—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她的一生扎根于农业科研,从1953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便主动放弃北京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优渥职位,毅然奔赴新疆戈壁滩,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瓜类育种事业。在吐鲁番的烈日下,她走遍300多个生产队,收集整理出44个甜瓜品种,培育出红心脆、香梨黄、8424西瓜等30多个新品种,使新疆甜瓜种植面积一度占全国商品瓜区的80%。她的科研生涯跨越南北,从新疆到海南,以“南繁北育”缩短育种周期,构建起世界领先的技术平台。书中多次提到她常说的“人的一生太短了,怎么样才能加快育种速度”,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正是科学家使命感的极致表达。

吴明珠的科研精神不仅体现在成果上,更在于她对细节的执着。书中描述她在田间地头亲手授粉、记录数据,甚至在晚年仍坚持“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的候鸟式工作节奏。她的严谨与专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纯粹——“瓜是我的生命”。

吴明珠的选择始终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她主动请缨,在临行前绕行天安门,许下“扎根新疆,报效祖国”的誓言。在新疆,她不仅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住土房、吃馕饼、学维吾尔语,还以“阿依木汗”(月亮姑娘)的身份融入当地,成为瓜农心中的“自己人”。她的奉献甚至延伸到家庭层面:丈夫杨其祐放弃北京的学术生涯,追随她到新疆,以翻译外文资料、协助田间授粉的方式默默支持她的科研事业,直至因病早逝。丈夫临终前那句“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成为全书最动人的注脚。

书中还揭示了吴明珠对名利的淡泊。她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谢绝“院士楼”,将50万元奖金中的40万元捐给课题组,这些选择彰显了她“把甘甜献给人民”的初心。即便在退休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她仍能一眼认出瓜种,这种“痴”与“执”,让她的形象愈发崇高。

作为新疆首位女院士,吴明珠的故事打破了传统对女性角色的桎梏。她在男性主导的农业科研领域,以娇小的身躯(身高仅1.55米)扛起千斤重担,用智慧与坚韧开辟出一条道路。书中特别提到她辞官种瓜、拒绝特殊待遇的抉择,展现了一位女性科学家在事业与权力之间的清醒认知——“心无旁骛地种瓜”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她的经历也是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资源匮乏,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突破,吴明珠与袁隆平等南繁科学家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群像。书中通过“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的策划背景,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战略交织,揭示出集体主义精神在科技攻坚中的核心作用。

传记作者刘颖以“亲切而真实”的文风,将吴明珠的科研日常转化为充满温度的故事。书中通过“长江女儿”“阿依木汗”“瓜痴”等称号的串联,勾勒出她从青涩学生到科学巨匠的蜕变轨迹。大量一手资料与访谈记录的引用(如主创团队跨越27000公里、访谈近百人的创作历程),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尤为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记录历史,更指向未来。吴明珠在西南大学新书发布会上对青年学子的寄语——“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正是南繁精神的延续。她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科学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成功不仅靠天赋,更需坚守。

合上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并非吴明珠的学术成就,而是她以瓜喻人生的哲学。她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种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人民需求深度融合的境界,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成为一种生命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当“功利主义”常被诟病时,吴明珠的故事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求名利,但求耕耘;不计得失,唯念家国。她的甘甜,不仅是瓜果的滋味,更是一种精神的回甘。正如书中所言:“她如一位光辉的引路人,引领无数追梦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把甘甜献给你》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阅读的传记。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往往始于最朴素的愿望,而最持久的动力,永远源于对这片土地与人民最深沉的爱。(作物研究所党总支部 齐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