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分子育种基地(玛纳斯实验站),博士蔡大润准时出现在田间,开始了又一天的播种。受访者提供
整理分装玉米种子、划分试验区域、在田间播种……5月4日早晨八点多,在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分子育种基地(玛纳斯实验站),博士蔡大润准时出现在田间,开始了又一天的播种。
蔡大润今年33岁,是2022年新疆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自治区“天池英才”青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分子育种与杂交制种技术开发。
自4月20日,新疆进入玉米播种关键期,蔡大润和团队放弃假期,奔波在田间忙着播种。单是这一项就要持续到5月中旬。
尽管每个人都戴着一顶大大的遮阳帽,他们的脸还是被晒黑了。
蔡大润笑言“我们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地里的路上”。
他说:“有朋友开玩笑说我的工作就是在地里刨食,又脏又累的,但我们播的种子是我们团队自己在海南繁育的优质种质资源。只有在泥土里播种,才能收获秋的希望啊。”
实验站有14亩地,里面种着2000多个种质资源,1000多个玉米测配组合,每一株即将长出的幼苗都将成为团队呵护的“心头好”。
最令蔡大润自豪的是,他开发了新的下一代玉米制种技术——花粉管抑制系统,该系统突破了SPT通过“花粉致死” 阻碍转基因传递的技术封锁,拥有我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花粉管抑制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领先世界水平,为我国制种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蔡大润从未有过动摇,而是沉下心扎根基层,他说这块广袤的土地已成为更多青年人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