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8日,自治区“两重”盐碱地项目2025年度中期交流推进会暨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训会在巴楚县召开。自治区农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马缨,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耕保中心、科研院所及各地州的1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以“科技赋能盐碱地治理,系统推进流域协同”为主题,围绕叶尔羌河流域水盐调控、苦咸水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度交流,创新性提出“流域系统治理+咸水安全利用”双轮驱动模式,为新疆5200万亩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注入新动能。

自治区“两重”盐碱地项目分别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主持的自治区重大专项“叶尔羌河流域水盐调控与盐碱障碍消减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新疆苦咸水资源利用与盐碱耕地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持的自治区厅厅联动项目“新疆盐碱耕地土壤障碍因子削减技术及新型改良剂研制与推广”。
在自治区“两重”盐碱地项目2025年度中期交流推进会上,马缨书记表示,新疆作为我国盐碱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治理改良工作不仅关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一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聚焦“节水、控盐、增产”指标,将暗管排盐、水肥盐调控等成熟技术与苦咸水淡化、耐盐碱品种选育等创新成果结合,形成南北疆差异化技术模式。加快“流域化协同治理、苦咸水资源利用与盐碱耕地协同治理”研发,力争年内取得突破。二是深化示范推广成效。按照“核心区作示范、示范区作推广、辐射区作带动”思路,落实“百乡千村万户”改造提升行动,在核心示范区基础上增加规模化推广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带动等方式,让更多农牧民分享治理红利。三是健全长效保障机制。落实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完善“科技引领、试点先行”机制,将耐盐碱作物种植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兵地协同、流域统筹,维护区域水盐平衡,为全疆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新疆方案”。

在核心试验示范区马缨书记与项目各课题负责人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了制约盐碱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如何高效消除盐碱耕地障碍。她表示,科研人员一定要扎根基层,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卡脖子问题,切实发挥科技赋能农业提升盐碱耕地产能,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让盐碱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在项目座谈会上,各项目组成员详细汇报了研究进展,分享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宝贵经验,提出了叶尔羌河的分区分类分级治理体系,创新性提出盐碱耕地“百乡千村万户”改造提升行动,充分体现了“科技赋能、分类施策”的治理理念。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华教授对项目组在流域尺度和系统性上提出了要做到以流域灌区尺度系统性的集成现有技术和研发提升,形成水盐平衡优化、灌排协同、种地互促形成适宜不同场景的系统治理技术模式。赵振勇等专家对项目具体目标任务、技术方法区、技术集成、技术成效提出具体技术建议,为更好完成项目目标提供了更科学更高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训会中9名专家教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新疆盐碱地现状、治理成效和具体的技术模式进行详细的汇报交流,使得参会培训人员系统地了解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方案和技术措施。
此次会议标志着新疆盐碱地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会战”。随着流域系统治理理念的深入实施和咸水利用技术的成熟应用,新疆正书写着“盐碱滩变米粮川”的绿色奇迹。这场科技与土地的深度对话,不仅为西部干旱区盐碱地治理提供“新疆方案”,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