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所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是由原新疆农业科学院粮作所、品资所、经作所油糖学科团队、核生所部分学科团队、奇台麦类试验站、温宿水稻试验站、墨玉农业试验站、玛纳斯农业试验站组建而成,于2025年2月完成机构改革正式成立。
全所共17个创新团队,一个所办公室,一个所财务室。在职职工共225人,其中在编173人,在编职工中正高级职称44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2人,博士45人、硕士86人。党总支书记1名,副所长3名(其中1名副所长主持行政工作)。柔性引进专家22人,入选自治区“天山雪松”“天山英才”“天山青年”“天池英才”等人才计划54人,入选国家、自治区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41人。
17个创新团队聚焦新疆农业发展战略需要,以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以生产中存在的突出“卡点”和“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粮油糖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保存、表型精准鉴定与评价、优异种质资源改良创新、优良自交系和新品种培育、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开展工作。加大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收突破性品种的培育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
研究所建有农业农村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新疆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省部级研究中心、观测站、基地30余个。在院内有办公楼4117.19平方米,粮油加工研发车间430.2平方米,实验室6间。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34台。
二、近十年主要成果
2015-2025年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项2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121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2项;审(认)定新品种92个,其中重大品种17个,获得品种保护权57项,制定标准99项;发表国内外论文期刊651篇,其中SCI 105篇,参编著作58部。累计成果转化金额3304.18万元,示范推广重大农作物品种55个,示范推广技术21项。培育的新冬20、53、60等系列冬小麦品种和新春26、29、37、44、48等系列春小麦品种,占全疆小麦种植面积70%以上。培育的新玉29、41、54、80等玉米新品种满足了新疆市场对不同类型玉米单产和品质需求,南疆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疆覆盖率达到15%以上。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占全疆种植面积的85%以上。“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全疆推广应用1500万亩以上。“滴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干播湿出技术、全程化控抗倒技术”年推广500万亩以上,全疆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冬小麦+复播玉米两早配套模式”和自治区主推技术“麦茬复播玉米免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南疆累计推广150万亩以上”。水稻新品种配套技术: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机械精量旱直播技术等各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自主研发新技术推广面积覆盖率占南疆地区80%以上。谷子高产栽培技术覆盖率80%以上。“孜然+”膜下滴灌技术,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全疆覆盖率50%以上。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