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实验室成立于2025年,由4支单聘团队和12支双聘团队组成。单聘团队拥有职工38人,其中科技人员37人,在科技人员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19人,助理研究员11人,博士25人,硕士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双聘团队在职人员101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与单聘团队合作,但人事关系在我院其他所。
(一)研究方向与任务
主要开展植物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开展植物功能基因组、大数据分析、作物代谢工程、基因编辑、作物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开发和转基因生物育种等研究工作;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开展植物新种质创制研究、并进行相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聚焦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育种技术,以棉花、小麦、玉米、水稻、油料、大豆、番茄、西甜瓜、核桃、葡萄等作物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技术,构建作物遗传大数据平台,研发植物表型与育种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作物基因编辑及分子育种技术,根系表型组学,作物生长发育与逆境胁迫的分子和表观遗传学机制,根系-微生物互作等机制研究。重点研究作物基因组学、基因编辑优化及智能辅助育种技术,加速作物育种进程。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
(二)机构设置
实验室目前有办公室1人。在科研团队方面,实验室内设基因组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植物根系生物学创新团队、作物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瓜类生物育种创新团队4个单聘研究团队,聚焦前沿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12个双聘研究团队,突出种质资源储备与成果转化应用。
(三)科研条件
现有国家瓜类工程中心分中心、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平台、基因编辑育种平台、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自治区西甜瓜、玉米、棉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哈密瓜种质资源库、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新疆特色果蔬基因组研究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开展生物技术及生物育种实验室500平方米,价值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5台(套),其中基因编辑平台:具有完善的瓜类、玉米、棉花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能实现西瓜、甜瓜、玉米、棉花等作物进行稳定遗传转化及基因组编辑;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具有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毛细管电泳仪、高通量组织破碎仪等,可进行高通量DNA提取和基因分型;生物信息平台:搭建高算力生物信息平台,具有200+CPU线程及TB级系统内存,可满足RNA-Seq、WGS、BSA-Seq、基因组组装等生物信息项目数据分析。设有海南三亚、吐鲁番和玛纳斯作物分子育种基地,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保障。
(四)科技成果
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部委及自治区科研项目10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组部国家重大青年人才、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他奖项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9项,新型实用专利7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审(认)定品种21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收录142篇;参与出版著作3本。
(五)成果转化
实验室推行“成果共享,成果互认”的管理模式。单、双聘团队分别与新疆、海南、四川凉山州、广西北海、等地方政府和企业达成友好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或成果转化,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与多家公司签订甜瓜、番茄、棉花、玉米、小麦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合作等“五技”合同,成果转化效果突出。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