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瓜类育种专家,被誉为“西部瓜王”“哈密瓜之母”。她用一生的执着与奉献,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令人动容、催人奋进。近日,单位组织诵读吴明珠院士事迹活动,这位西部女王的传奇人生让我深受触动。作为新加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的一名青年博士,我仿佛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这些跨越时空的坚守,恰似戈壁滩上永不褪色的明珠,照亮了我这个从秦巴山区走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前行之路。
在研读吴明珠院士事迹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她“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的赤诚情怀所打动,她用62年光阴将新疆甜瓜、西瓜的种植面积从零星分布推向全国主产区,让“8424西瓜”成为夏日餐桌的标配。1953年,吴明珠院士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当大多数同学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时,她毅然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新疆,立志用所学知识改变边疆农业面貌。初到新疆,她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但她心系农业生产一线,多次申请前往基层。1956年,她如愿来到吐鲁番鄯善县农技站,从此开启了长达六十余年的育种生涯。1984年,54岁的她顶着高温在瓜田里记录数据,在经历了重重考验后终于培育出改变中国西瓜格局的“8424”号品种。
吐鲁番虽有“瓜果之乡”的美誉,但当地甜瓜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且缺乏科学育种技术。为摸清家底,吴明珠院士不畏酷暑严寒,带着干粮和水,走遍了吐鲁番地区300多个生产队,行程数万公里。在戈壁滩上,她顶着风沙烈日,徒步寻找优质瓜种;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形,就用手势和当地农民交流。经过多年努力,她收集整理了44个地方瓜种,建立了新疆第一份甜瓜种质资源档案,为后续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明珠院士深知,传统育种方法效率低下,必须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她率先在国内开展甜瓜远缘杂交研究,将不同生态区的品种进行杂交,创造出一大批新的种质资源。她培育的“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甜瓜品种,不仅品质优良,而且适应性强,迅速在新疆推广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瓜”。
为缩短育种周期,吴明珠院士开创了“南繁北育”的种植模式。每年冬季,她带领团队前往海南加代繁殖,春季返回新疆继续选育。这种“候鸟式”的工作方式,让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代的育种试验。她培育的“早佳8424”西瓜品种,皮薄肉脆、甘甜多汁,迅速成为全国主栽品种,让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吴明珠院士始终将“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作为人生追求。她将毕生积累的育种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民,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她培育的甜瓜、西瓜品种,不仅在新疆广泛种植,还推广到甘肃、内蒙古、海南等20多个省区,累积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在她的带动下,新疆甜瓜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许多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吴明珠院士一生淡泊名利,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她曾多次放弃晋升机会,坚持留在基层从事育种工作。她生活简朴,常年穿着工作服在瓜田里忙碌;她心系农民,将他们的需求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便在晚年身患重病时,她仍念念不忘瓜田里的试验,嘱咐学生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如今,她的学生和团队继续在瓜类育种领域深耕细作,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将这份甜蜜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吴明珠院士放弃北京机关工作,毅然奔赴新疆时,不过25岁。这让我联想到自己2024年博士毕业28岁时选择来到新疆农科院。在新疆工作的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吴院士当年的不易。吴明珠院士开创的“南繁北育”模式,将甜瓜育种周期缩短一半,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但创新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吴院士“三年选不出一个好品种是常态”的教诲也让我静下心来。她常说:“育种就像养孩子,得有耐心。”未来我也一定会潜心科研,争取为新疆的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吴院士还曾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农民数着卖瓜的钱露出笑容时,所有的苦都化作了甜”,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精神的富足。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的价值,不在于发表多少论文,而在于让多少农民受益;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让多少土地焕发生机。
吴明珠院士的一生,是与瓜相伴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她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用执着和坚守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丰碑上;她的事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初来新疆的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未来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甜蜜事业”。愿我们都能成为一颗“扎根边疆的种子”,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党总支 吴常雪)